自2022年11月正式宣布暂停境外债兑付起,挣扎在债务危机中将近三年的旭辉,终于迎来了即将上岸的消息。
9月15日,旭辉发布境内债务重组最新消息:
境内债券重组方案已经获得相关债券持有人会议表决通过。
今年6月底,旭辉的境外债重组方案在香港法院获批,这一下,就直接砍掉了大约52.7亿美元(约379亿人民币)的境外债,占到总外债规模的66%。
再加上这回境内债重组顺利通过,意味着旭辉的境内,境外债重组都在今年完成,距离走出债务泥潭,一步之遥了。
几个月前,大嘴写过一篇旭辉境外债重组闯关成功的文章,记得当时旭辉的有息负债规模为866亿。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底,旭辉的有息负债降到了842亿——半年时间,减少了24个亿。
还有一点挺关键:旭辉的有息负债里,信用债占了大头,达到70%,境内银行贷款只占29.3%。
信用债占比超过一半,至少能侧面反映出,旭辉过去的信用评级和市场形象都是相当不错的。
旭辉的业务,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和物业管理。
开发业务这块,好在早年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这轮楼市降温,一二线还算相对坚挺,市场还有点空间。
旭辉在财报里也提到,一线和二线城市的销售额占集团总销售的87%。
投资业务上半年给旭辉带来了7.86亿的收入,也集中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
此外,旭辉手里还握着33个投资性物业,其中27个已经进入出租状态,开始产生现金流。这批持有物业估值不低,高达460亿,去年一年就收了18亿的租金。
物业管理业务更是“现金奶牛”,上半年收入33.75亿,占总收入的27%,接近三分之一。看得出来,物管正在成为旭辉越来越重要的业务线。
截至6月末,旭辉的总资产为2413.2亿,总负债1969.14亿,净资产为444.06亿,归母净资产64亿。
行业洗牌三年,多少房企早就资不抵债,但旭辉资产仍然远大于负债。说到底,还是配得起当年“优等生”的称号。
回看旭辉2021年的财报,三道红线全部达标,净负债率62.8%,现金短债比2.6倍,融资成本仅4.7%,怎么看,当时这些指标都是相当不错的。
但此时的旭辉有一个致命的软肋,就是合作项目占比90%。
行业上行期,大家好商量、一起赚钱;可2022年下半年监管收紧预售资金提取,合作方也纷纷捂紧钱袋子,市场极速下行——合作模式反成了拖垮旭辉的那根稻草。
明明账上躺着300亿现金,但绝大部分动用不了。无奈之下,2022年11月1日,旭辉官宣暂停支付境外债本息。
至此,旭辉开启了漫长的债务重组的岁月。
今年6月底,苦熬900多天后,境外债重组方案终于落地,一口气削债52.7亿美元。
境外债搞定之后,旭辉马上转头推进境内债重组。5月底他们首次公布了重组框架,给出几种选择:现金回购、股票置换、以资抵债、展期等等。
这期间,旭辉一直跟债权人反复沟通、优化方案。到7月底,现金回购价从18%提到20%,以资抵债的比例从36%提到40%,取消了劣后信托安排,展期时间也缩短了。
另外,以资抵债支付率提高到了40%、定增股票上限增加到10.2亿股,留债展期时间也压缩到7-8年。
沟通四个月,反复磨合,方案总算通过了。
从账面上看,重组完成之后,旭辉的有息负债会从842亿降到500亿以内,降幅超40%,债务期限拉长到9-10年,利率也压到3%以下。
旭辉创始人林中表示,完成境内外信用债重组是公司“活下来”的前提。这将大幅改善资本结构,修复资产负债表。
他还提出了“二次创业”的计划:公司要从传统开发转向收租、资管、精品开发等新模式。
当然,债务重组只能算是“活下来”,旭辉能不能真正“站起来”,还得看新业务模式能不能走得通、能不能赚到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