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得说下这份报告的 “来头”—— 它是专业数据机构 IT 桔子出的《2024-2025 年中国城市独角兽报告之上海》。咱们先搞懂 “独角兽企业” 是啥:简单说就是没在股市上市、拿了外部投资、估值还得超过 10 亿美元的 “潜力大牛公司”,这类公司能直接看出一个城市的创新力、资本活跃度和产业实力。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和创新的核心城市,本来就是独角兽企业的重要聚集地,所以这份报告就专门扒了上海独角兽的 “家底”—— 从它们的数量变化、分布在哪、做什么行业,到背后谁在投资、哪些新公司冒出来、哪些公司掉榜了,都讲得明明白白,目的就是让大家清楚上海在新经济领域的优势和未来潜力。
一、先看上海独角兽的 “大背景”
全国地位:截至 2025 年 7 月,全国一共有 427 家独角兽,上海有 86 家,排全国第二(第一是北京的 116 家),差不多占了全国的 1/5。
数量变化:2020 年上海只有 54 家独角兽,2024 年涨到 80 家,前几年(2020-2022)增速还挺快(17%、21%),但 2023 年后慢下来了(2024 年只涨了 8%),主要是因为全国独角兽都从 “拼数量” 转向 “拼质量” 了 —— 有些公司上市了、有些搬走了,新增的数量没那么多了。
长三角 “老大” 地位: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江浙沪皖),一共有 176 家独角兽,占全国 41%,而上海占了长三角近一半,比京津冀(125 家)、粤港澳大湾区(69 家)都强,能看出上海在长三角的核心作用。
政策 “保驾护航”:上海为了帮独角兽成长,出了很多政策。比如 2025 年刚出的 “三年计划”,要培育 100 家独角兽,还给上市辅导、算力补贴;之前还有 “服务包 2.0”,比如企业有诉求能直接对接市长热线、员工子女入学有绿色通道;对技术硬的独角兽(比如芯片领域),单个项目最多能补 1 亿元,甚至不用看营收和利润。
二、上海独角兽的 “细节画像”:在哪、做啥、啥背景
1. 在哪扎堆?区域分布很不均
上海 16 个区里,独角兽主要集中在这几个地方:
浦东新区 “一骑绝尘”:有 29 家(占 34%),比如造芯片的中芯南方、造新能源车的智己汽车,还有做跨境支付的空中云汇。主要是因为浦东有张江高科技园区、临港新片区,政策好、产业集中,而且浦东 GDP 占上海 1/3,基础够硬。
第二梯队:徐汇、闵行、杨浦:各有 8 家。徐汇主打 AI(比如搞大模型的 Minimax),因为有交大、华东师大给人才;闵行侧重交通物流(比如哈啰),虽然偏郊区,但有高校分校区;杨浦也搞 AI 和新能源(比如洛轲智能),复旦、同济在这给技术支持。
其他区 “冷热不均”:静安有 7 家(做医疗、零售,比如美维口腔),松江、虹口各 5 家(搞先进制造、生物医药);偏远郊区(比如金山、崇明)就很少,大多只有 1 家,主要是因为产业基础弱,还是以农业、化工为主。
2. 做啥行业?硬科技和新经济最火
上海 86 家独角兽覆盖很多行业,但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
AI 最多:20 家(占 23.3%),比如搞自动驾驶的滴滴(估值 80 亿美元,是 AI 里最高的)、搞数字人的魔珐科技,涵盖大模型、AI 芯片、行业应用。
先进制造第二:19 家(占 22.1%),一半是造芯片的(比如紫光展锐,估值 113.85 亿美元,全国芯片领域很有名),还有机器人、新能源领域。主要是国家要 “自主可控”(不被国外卡脖子),上海芯片产业链又完善。
医疗、汽车、消费也不少:医疗健康 13 家(比如镁信健康,估值 18.5 亿美元),覆盖专科医疗、基因治疗;汽车交通 8 家(比如智己汽车,估值超 64 亿美元),做新能源车、车联网;消费 6 家(比如得物、美妆店 HAYDON 黑洞),抓年轻人市场,其中中粮福临门估值超 140 亿美元,是消费里最高的。
还有 “小众但值钱” 的:比如社交(小红书,估值 260 亿美元,全国独角兽里都算高的)、游戏(米哈游,靠《原神》火遍全球,估值 246 亿美元),虽然各只有 2 家,但平均估值特别高,直接拉高了行业平均水平。
3. 啥背景?大多是 “自己创业”,少数有 “靠山”
上海独角兽分三类:
八成是 “自主创业”:68 家,比如小红书、米哈游、造 AI 芯片的燧原科技。这些创始人要么学历高(清华、交大、海外名校),要么在阿里、腾讯待过有经验,还有些是连续创业(比如哈啰创始人杨磊,之前搞过车钥匙、代驾,第三次才成功)。其中估值最高的是小红书(260 亿美元)和米哈游(246 亿美元)。
少数 “大厂 / 上市公司孵化”:8 家,比如智己汽车是上汽、阿里一起搞的,滴滴自动驾驶是滴滴分出来的,小度科技是百度分出来的。这些公司有大厂资源,起点高,其中滴滴自动驾驶估值 80 亿美元,是这类里最高的。
还有 “国资 / 央企背景”:10 家,主要做芯片、能源这些战略领域。比如中芯南方是中芯国际和国家基金搞的,中粮福临门是中粮集团的(估值 145 亿美元),上汽旗下还有享道出行、安吉物流这两家独角兽。
4. 估值 TOP20:头部公司占了六成估值
前 20 名独角兽合计估值 1605 亿美元,占上海总估值的 60%,主要是 AI、新能源车、芯片领域:
第一是小红书(260 亿,社交),第二米哈游(246 亿,游戏),前四名里还有中粮福临门(145 亿)、紫光展锐(113 亿)。
这些公司里,14 家已经是 “老牌独角兽”(成独角兽超过 4 年),比如小红书已经 9 年了,哈啰 7 年了,经历过市场考验;4 家是 “新晋明星”(1-2 年成独角兽),比如搞低轨卫星的垣信卫星、搞大模型的 Minimax,能看出 AI、航天这些新领域在冒头。
不少公司要上市了:比如斑马智行要拆去香港上市,小红书、空中云汇也传出要在港股或美股上市的消息。
5. 谁在投?三类资本最积极
独角兽要成长,离不开投资,上海 86 家独角兽总共拿了超 500 轮融资,平均每家背后有 8-16 家机构:
市场化机构:比如红杉中国(投了 16 家,35 次,比如 Minimax)、IDG 资本(投了 13 家,比如滴滴自动驾驶)、高瓴资本,这些是专业投资机构,从早期就押注优质公司,还会多次追加投资。
大厂投资:腾讯投了 14 家(比如小红书、燧原科技),阿里投了 10 家(比如智己汽车),主要是靠资本加生态支持,帮公司发展。
国资机构:比如上海科创投(投了 12 家,主要是芯片领域,比如紫光展锐)、上汽旗下的尚颀资本(投新能源车产业链),不怎么追着赚钱,主要是帮上海补 “卡脖子” 领域的短板。
三、上海独角兽的 “新陈代谢”:新的来、旧的走
1. 新晋独角兽:硬科技和医疗最多
2024 年到 2025 上半年,上海新增了 14 家独角兽,比如:
垣信卫星(做低轨卫星,估值 38.9 亿美元)、聚变能源(做可控核聚变,23.1 亿美元),都是技术含量高的;
联影智能(做医疗 AI,帮医院搞影像分析)、峰飞航空(做自动驾驶飞行器,能运货还能载人);
还有传统行业转型的,比如安吉物流(搞汽车物流)、太平养老(做专业养老险),靠数字化跻身独角兽。
2. 退榜独角兽:要么上市、要么出问题
有 6 家独角兽掉榜了:
4 家 “升级” 上市了:比如造芯片的黑芝麻智能、做云服务的七牛云,都去了港股;
1 家被并购:喜马拉雅被腾讯音乐买了,估值从高峰时的 50 亿美元跌到 28.57 亿美元;
1 家 “翻车”:达闼科技(做智能机器人),因为欠薪、裁员,还卷入官司,被移出独角兽名单。
3. 迁入迁出:有人来有人走,各有原因
迁出的 3 家:都搬到了长三角其他城市。比如快仓智能(做仓储机器人)去了无锡,因为无锡给地、给政策,还帮它融资;鹍远生物(做癌症早筛)去了扬州,因为上海生产升本高,扬州能帮它扩产能。
迁入的 5 家:从天津、北京、香港搬来。比如昆翎医药(做新药研发服务)从天津来,因为上海生物医药资源多;思朗科技(做芯片 IP)从北京来,因为上海芯片产业集中,还能帮它准备上市;空中云汇把中国总部放上海,因为上海是金融中心,方便做跨境支付。
总结
这份报告其实就是给上海独角兽画了个 “全景图”—— 能看出上海在硬科技(芯片、AI、新能源车)和新经济(社交、游戏、消费)领域的优势,也能看到政策和资本怎么帮这些公司成长。虽然有些公司搬走了,但更多优质公司在进来,而且头部公司还在准备上市,未来上海独角兽大概率会更 “精”、更 “强”。
报告节选
![]()
![]()
![]()
![]()
![]()
![]()
![]()
![]()
![]()
![]()
![]()
![]()
![]()
![]()
![]()
![]()
完整报告获取:三个皮匠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