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中国崛起,中美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步僵化,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离世之前的再三警告也一次次引发全球关注。
2021年,当年已97岁高龄的基辛格公开表示,中美之间如果发生军事冲突,其毁灭性将远超第一次世界大战,甚至可能把全人类推向末日边缘。
这话从一个亲身经历过冷战、推动过中美建交的外交大佬口中说出来,不得不让人多琢磨几下。基辛格为何会发出如此严厉的警告?中美关系究竟复杂在何处?
基辛格的警告
基辛格从德国移民到美国,一路做到国务卿,是现实政治的代表人物,也是中美关系正常化的重要推手。他经历过纳粹的阴影,亲眼见过战争带来的悲剧,所以一生都在大国博弈中寻求平衡、避免正面冲突。
在他看来,中美问题不仅是两国之间的事,更是全世界最头疼的难题。
为什么这么说?说白了,今天的中美关系和当年美苏冷战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两国不仅在军事和核武器上能互相制衡,还在经济、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深度纠缠。
基辛格屡次提到,中美若发生全面冲突,后果不堪设想,波及的范围和深度都会远超以往。
科技的进步让人类的生活更加便利,但同时也让人类手中的武器杀伤力更强,核武器本身已经够可怕了,现在再加上人工智能和武器系统的发展,战争一旦打响,可能就不再受人类控制了。
但这位老外交家并不一味悲观,他反复强调,避免灾难的方法不是对抗,而是对话与合作。
他建议美国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也要持续和中国沟通,寻找可以共同合作的领域,比如气候问题、经济协调、防止核扩散等,都是可能的切入点。
可惜的是,近年来中美之间的互信似乎不增反减,台海问题始终是中美对峙的前线焦点。
早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时,中美就达成了百年共识,暂时搁置争议,用长远眼光处理台湾问题。但不到五十年,美国国内政治的变化就打破了这一默契,特朗普和拜登政府更是先后打出台牌,使得局势重新紧张。
基辛格明确警告,在台湾问题上玩火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甚至导致全球性冲突。中美谁也无法彻底赢过对方,盲目对抗只会两败俱伤,合作虽难,但别无选择。
那中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对手?
中国不只是世界工厂
西方很多人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世界工厂阶段,觉得我们只会组装手机、造玩具,但其实早就不止这样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实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增速接近9%,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常年保持在30%左右。
全球近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品由中国制造,从核电技术、高铁,到无人机和新能源设备,很多领域已经走到世界前沿。
除了制造,中国的市场潜力也相当惊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8万亿元,外贸进出口额44万亿元,物流总额360万亿元,这些数字加起来是一个接近500万亿级的超级市场,预计到2035年,整体规模还可能再翻一番。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中国不仅是生产者,也是全球最重要的消费者之一。
与此同时,我国的科技领域也在快速突破。5G和6G技术标准中中国占比领先,人工智能大模型如DeepSeek逐步投入使用,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预计明年就会超过55%。更不用提北斗导航、嫦娥探月、量子通信、天眼射电望远镜等,都是实打实的成果。
经过数十年来的奋斗,中国在移动通信、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逐渐走到前沿,甚至在经济、科技、国际影响等多方面拥有了足够的战略底气。
那既然中国实力不俗,为什么中美关系还是越来越僵?
中美关系为何越来越僵?
美国作为传统技术领导者,面对中国的崛起自然感到压力,于是从华为到TikTok,从芯片出口管制到投资审查,层层加码试图拖慢中国脚步,但这反过来也刺激中国加速自主研发。
政治与意识形态差异则是另一种张力,美国长期推崇所谓“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而中国强调发展道路的多样性与主权优先,这种根本理念的不同,使得两国在台海、南海、人权、贸易规则等问题上难以真正妥协。
两国社会内部民族情绪也在逐步上升,对强硬路线的支持往往超过温和声音,拜登政府虽然嘴上说“不去冷战”,但实际上延续了特朗普第一任期的诸多强硬政策,中国民众则对卡脖子记忆深刻,自主研发成为全民共识,两国的内部氛围,使得缓和姿态在政治上变得困难。
但尽管气氛紧张,实际行动中两国都没有彻底撕破脸,今年上半年,中美在日内瓦达成阶段性协议,暂停部分加征关税,同意建立长效磋商机制。这说明双方都知道彻底“脱钩”不现实,全球经济链、供应链、市场链早已长在一起,中美强行剥离只会双双流血。
现实中的中美关系,还在一边竞争,一边试探。那应该如何避免可能出现的军事冲突呢?
如何避免“末日场景”?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纷纷抬头,俄乌冲突未平、中东局势又起,再加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带来的伦理和安全挑战。
基辛格反复强调,中美一旦开战,可能带来前所未有的毁灭风险。在他看来,两个高科技大国间的冲突一旦爆发,后果将远超人类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大国之间必须建立危机沟通机制和规则底线,就像当年美苏建立热线一样。
中美关系是这其中最核心的一对动态,从特朗普到拜登,再到如今的特朗普2.0,美国对华战略的主基调就是竞争、压制、围堵。
贸易战打了多年,科技制裁名单越拉越长,连学术交流、民间合作都受到波及。不少专家认为,美国的目的不仅是限制中国发展,更是要重塑全球规则体系,确保自身继续“主导世界”。
这种压制真的有效吗?未必。数据显示,尽管被多方制裁,华为、中芯国际等企业并没有垮掉,反而加速了技术自主的进程。中美贸易额在2024年仍接近7000亿美元,说明市场规律和政府政策之间存在明显的拉锯战。
要想避免可能出现的全面战争,中美或许应该出现“某种合作行动的基础”。
基辛格曾提议过,两国可设立非正式的二轨道对话,由退休官员、学者和智库人员组成,专门讨论敏感议题和危机预案,相当于给官方谈判“预热”或“补漏”。
不管两国关系多差,有些议题是谁都躲不开的,气候危机就是一个典型,谁都没法单独应对地球变暖,还有全球经济稳定、抗疫合作、反恐等领域,都需要某种形式的合作,这些非政治议题有时反而能成为重建信任的起点。
从更广的视角看,世界多数国家并不愿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东盟国家继续与两国同时做生意,欧盟试图保持战略自主,非洲、拉美则希望从两边获取发展资源,这种“全球不愿脱钩”的态势,也对中美极端对抗形成一定制约。
避免灾难并非不可能,但它需要双方保持理性、守住底线、并主动创造对话空间。
人类走向和平一般只有两种方式,一是通过理性沟通与合作,二是经历巨大灾难后的反思,我们谁都希望是第一种。
中美的确存在竞争,这一点不必回避,但在核武器和人工智能的时代,大国战争没有赢家,基辛格以百岁高龄仍在呼吁冷静与对话,是因为他深知历史一旦误入歧途,就很难再回头。我们处在技术蓬勃、物质丰富的时代,手中的工具越来越强大,理性与克制也越发重要。
主要信源
基辛格警告:中美两大军事科技巨头一旦冲突,可能导致世界末日恶果——环球网2021-05-01 08:27
基辛格:美国不应一门心思搞垮中国,必须承认中国也要维护自身利益——观察者网2023-05-24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去世 被誉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央广网2023-11-30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