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有约,一号诗巷欢迎各位的到来。
秋天自古以来就被晕染以“伤感”的底色,因为木叶会在这个季节凋零,因为雁群会在这个季节归去……,因为客思会在这个季节丛生。
所以,就连秋天的诗,也渗入了不尽的凄凉之意。
本期我们来分享一首张耒的《秋雨》。
这首诗短小精悍,作者用28个字写尽人生况味,后两句经典十足。
秋雨
宋·张耒
离披衰柳已无蝉,黄叶闭门风雨天。
陶令无钱难得醉,竹窗过午枕书眠。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世称宛丘先生,我国宋朝诗人,“苏门四学士”“苏门六君子”之一。
张耒的诗题材比较广泛,这些诗或描摹景物,或照进现实生活,或抒发客中情怀……,带给读者丰富的阅读体验。
而又因为受白居易和张籍的影响,张耒的诗还有着平易自然、流丽明快的不俗风格。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从张耒开始,南宋开启了学习唐人诗作的风气,进而使得南宋诗坛的佳作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呈现出一片较为“繁荣”的景象。
那么在写这首《秋雨》的时候,张耒正处于被朝廷贬谪的人生逆境中。作者囊中羞涩、亲友零散,他面对秋日凄凉的雨天,内心生发出万般感慨,于是特写以此诗抒心境。
诗的首句在第一时间就塑造出了一个萧瑟的意境:离披衰柳已无蝉;枝条散乱低垂的杨柳呈现出衰败的形象,此时已经听不到蝉声了。
“离披”,散乱、纷纷低垂的样子。这个词的到来,不但将杨柳的形象进行了呈现,而且还以一定的视觉冲击力给予读者“秋气”的萧瑟和清冷之感。
“衰”字再次对物象“杨柳”进行了清晰的刻画,它在传递生命之凋零气息的同时,也以间接的方式让整个画面的色调暗淡了不少。
“已无蝉”三个字在契合季节,在寂静环境,也在诠释“生命”衰退的残酷现实。
所以理所当然地,当我们在读完首句的时候,也无不感受到了作者内心的那份忧郁与感伤之情。
承句也为景语描写:黄叶闭门风雨天;屋外黄叶纷纷落下,正值风雨天气,“我”关上门独自呆在屋中。
看到承句,让人不由想起了司空曙的名笔: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作者寥寥十字,将景色之萧条和情感之落寞体现得淋漓尽致,每次吟来,都倍受感染。
张耒诗中的承句也是借“黄叶”这一典型物象,把秋天中的一幅颇为寂寥的画面裁剪下来。
而在这幅画面中,有“黄叶”为之晕染色彩,有“风雨”为之增添声音与动感,又有“闭门”二字为之烘托静感。所以,我们必须承认它是非常生动、非常具有艺术之美的。
那么再从情感色彩来讲,承句中的每一个物象都在诉说着一个“秋”字,也都在表达着作者内心无处倾诉的孤独和忧郁。
“陶令无钱难得醉,竹窗过午枕书眠。”;想寻找陶公那样的乐趣,只可惜“我”没有钱去买酒将自己喝醉,时间已是午后,“我”只好在竹窗下枕书而眠。
和前两句相比,后两句显然将角度集中在了作者本人身上,将他进一步的心理和举动展现给读者。
“无钱”一词写出了作者生活的窘迫状态,也让我们看到了他内心的无奈。
作者特意择“陶令”入诗,除了在表达自己想要如陶渊明那样在酒中取乐以外,更是在表达自己有着如陶渊明一样孤高而又淡泊的性情。
但不同的是,陶渊明可酣畅饮酒,而作者却无钱买酒,所以就连醉酒的机会也没有。
故而在此处,作者与陶公之间可谓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一者无官有酒,一者无官亦无酒。作者处于人生逆境中的那般落寞模样,以及他无比苦涩的心境皆被烘托得更加清晰又充分。
最后的这句“竹窗过午枕书眠”看似洒脱闲适,实则这是作者无奈之下的一种选择。人生的孤独、仕途的渺茫、生活的艰辛……,这一切都承载于其中。
作者以人物举动描写再出画面,引领读者通过鲜活的画面去捕捉人物心情,体会诗中意境,进而品读人生况味,可谓收到了“感人于无形”的效果。
客里孤身多感慨,一庭风雨冷秋窗;读完一首,尤觉味长。
追逐诗词之脚步,将读写进行到底;关注一号诗巷,我们下期精彩不见不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