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界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经典公式:先展示一个恼人的问题,再亮出自家产品作为完美的解决方案。这个“问题-解决”的鲜明对比,简单直接,能迅速抓住人心。
但就是这么一个老套路,最近却在英国栽了个大跟头。当这个公式被套用在不同族裔的模特身上时,效果简直是灾难性的......
没讲好的皮肤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这则惹祸的广告到底拍了些什么。画面一上来,是一位黑人模特,她的皮肤上带着几道刺眼的红色抓痕,明显是干燥瘙痒留下的痕迹。
紧接着,镜头又给到另一位黑人模特,她的皮肤状态更糟,呈现出一种如同龟裂泥土般的质感。这些镜头,无疑是在视觉上把“问题皮肤”这个标签,死死地贴在了黑人模特身上。
然后,转折来了。一位正在享受淋浴的白人女性出现在画面中,她的皮肤光滑洁净,看起来水润饱满,仿佛就是“完美状态”的化身。广告的潜台词呼之欲出:用了我们的产品,你就能从“她们”变成“她”。
这种叙事手法,让很多观众感到极度不适。大家看到的不再是产品功效,而是一种带有价值排序的暗示:似乎白皙的皮肤才是更优越、更值得追求的理想状态。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说起来,这种事已经不是第一次发生了,早在2017年,多芬在美国发布的一则网络广告里,一名黑人女性脱下T恤,赫然变成了一位白人女性。
这“黑人洗白”的视觉冲击,瞬间引爆了全球舆论。尽管广告后续还出现了一位亚裔女性,多芬也和今天的高露洁-棕榄公司一样,辩称自己的初衷是为了体现产品对所有肤色的普适性。
但公众根本不买账。这种将肤色与“净化”、“改善”联系在一起的视觉逻辑,轻易就触动了历史上关于种族的敏感神经。最终,多芬在排山倒海的批评声中道歉、撤下广告,但品牌声誉受到的持久伤害,却难以挽回。
嘴上说着包容身体却很诚实
面对铺天盖地的指责,Sanex的母公司高露洁-棕榄给出的解释,和当年多芬的说法如出一辙。他们声称,使用不同肤色的模特,正是为了体现品牌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证明产品适用于所有人群。
他们强调,广告想要对比的,是使用产品前后的皮肤状态,跟种族没有半点关系。就连负责广告合规审核的Clearcast公司,当初也批准了这则广告,认为它恰恰体现了品牌的包容精神。
但这套说辞根本站不住脚。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虽然模特在种族上实现了“多样”,但在广告叙事的功能分配上,却极不平等。凭什么“需要被修复”的负面状态总要由有色人种来扮演?
这种看似无心的角色分配,本身就与“包容”的初衷背道而驰。它暴露了创意团队对全球多元文化的理解是何等肤浅,只是把“多样性”当成了一个可以随意挪用的营销符号,而非真正需要尊重的文化内核。
从卖货到做人品牌的新考卷
Sanex事件再次给所有全球品牌敲响了警钟。在今天的商业环境里,广告创意的边界,早就不是法律合规那么简单了,它面对的是更加复杂和动态的文化责任与社会期待。
那种认为打“擦边球”或者搞点“文化挑衅”就能博取眼球的过时观念,不仅愚蠢,而且极其危险。尤其是在利用肤色、性别这类敏感差异来制造冲突和对比时,翻车的风险高到无法估量。
因为今天的消费者,越来越看重一个品牌的社会责任和价值观。他们用钱包投票,任何文化上的失误,都会直接反映在市场表现上。品牌的无心之举,很可能就触碰到了某个群体的文化底线,最终付出惨痛代价。
结语
所以说,广告这东西,早就不只是个推销商品的工具了。它更像是一个文化产品,是品牌价值观的直接投射,是社会认同感的放大镜。
一个真正的全球化品牌,应该有能力、有责任去挑战文化偏见,而不是在无意中成为偏见的附和者。
创意需要被置于社会责任的框架之内,品牌的罗盘必须在瞬息万变的文化博弈中不断重新校准。实现从“浅层表面”到“深层沟通”的转变,用创意去弥合分歧,而不是放大差异,这恐怕才是品牌在今天赢得尊重的唯一途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