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一个寒冷的早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纪念馆刚开门,就来了一位特殊的参观者。
九十多岁的李振华老人在孙子的搀扶下,颤巍巍地走进馆长办公室。
老人从怀里取出一个用红布层层包裹的物件,小心翼翼地打开——那是一个极其普通的粗瓷碗,碗身有多处磕碰痕迹,釉色暗淡,看起来再普通不过。
然而当碗被翻转过来,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碗底密密麻麻刻着38个名字,每个名字都刻得工工整整,虽然历经岁月磨损,依然清晰可辨。
“这是我们连全部38个人的名字,”老人声音哽咽,“长津湖战役前夜,我用刺刀尖一个个刻下来的。答应我,一定要让后人记住他们。”
馆长郑重接过这个沉甸甸的粗瓷碗,意识到这可能是建馆以来接收到的最珍贵的文物之一。
时间回到1950年11月,朝鲜长津湖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严寒,气温骤降至零下40摄氏度。
时任志愿军第9兵团27军某连文化教员的李振华,和战友们潜伏在冰雪覆盖的山林中,等待总攻命令。
“那天晚上冷得刺骨,战士们挤在一起取暖,”李老回忆道,“我知道大战在即,生死难料,突然想起应该把全连同志的名字记下来。”
借着微弱的月光,李振华用刺刀尖在粗瓷碗底刻下了第一个名字:“张大山,连长,山东临沂”。
这个粗瓷碗是他从国内带来的唯一私人物品,平时舍不得用。
战士们纷纷围过来,报上自己的姓名和籍贯: “王保国,指导员,江苏泗阳” “赵铁柱,机枪手,河北唐山” “陈小毛,卫生员,上海浦东”......
“每刻一个名字,我就抬头看看那张脸,”李老眼中泛泪,“他们都是二十上下的小伙子,有的比我的学生年纪还小。”
38个名字刻完,天已蒙蒙亮。李振华把碗郑重收好,向大家保证:“无论谁活下来,都要让后人记住这个连队。”
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长津湖战役打响。这是抗美援朝战争中最惨烈的战役之一。
气温低至零下40度,志愿军战士穿着单薄棉衣,许多人的耳朵、手指冻伤坏死。枪栓冻住拉不开,手榴弹成了“冰疙瘩”。
美军有坦克、重炮和空中支援;志愿军主要靠轻武器和手榴弹。
但战士们用生命弥补装备差距,涌现出无数英雄壮举。
最著名的是“冰雕连”——整整一个连的战士在埋伏中冻成冰雕,至死保持战斗姿态。
李老所在连队也经历了类似考验。
李振华回忆:“总攻开始后,我们连负责阻击美军突围。三天三夜没合眼,冻得拉枪栓都要用牙咬。”
“小卫生员陈小毛为救伤员,在雪地里爬行数百米,最后自己冻死在返回路上。机枪手赵铁柱用身体护住机枪,被发现时已经和枪冻在一起... ...”
十昼夜激战后,李老所在连队仅剩5人幸存。38个名字中的33个,永远留在了长津湖的冰雪中。
李振华是5名幸存者之一,因冻伤严重被送回国内治疗。
那个刻满名字的粗瓷碗,他用自己的体温保护着,完好地带回了祖国。
此后的70年,这个粗瓷碗成了李老最珍贵的宝物。
1950年代,他把碗放在床头,每天擦拭;1960年代,他拿着碗走访烈士家属,告知英雄下落;1980年代,他开始撰写回忆录,碗是唯一参考;
2000年后,他每年11月27日都会取出碗,倒上38杯酒... ...
“我活下来了,就要兑现当年的承诺,”李老说,“让后人记住他们,记住长津湖。”
2014年以来,中国陆续迎回数百具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
每次电视直播,李老都紧握粗瓷碗,期盼能找到战友的名字。
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悲壮的故事。
长津湖战役虽然惨烈,但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重创美军精锐部队,收复三八线以北大部分地区,扭转朝鲜战局。
志愿军在极端恶劣条件下展现的钢铁意志,震惊世界。美军战后报告称:“他们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天兵天将。”
铸就了“不畏强敌、敢于胜利”的长津湖精神,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史料记载,长津湖战役中志愿军伤亡4万余人,其中冻伤减员近3万人,冻死4000余人。美军伤亡1.3万人,其中冻伤7300人。
李振华老人捐赠粗瓷碗后,纪念馆立即开展了“寻找38个名字”活动:
档案查证:与军方档案部门合作,核实38名烈士的身份信息。
亲属寻找:通过媒体发布名单,寻找烈士后代。目前已找到23位烈士的亲属。
DNA比对:为可能迎回的遗骸提供比对样本,帮助烈士“回家”。
将粗瓷碗作为重要展品,组织青少年参观学习,传承红色基因。
2021年清明节,首批找到的9位烈士亲属来到纪念馆,在粗瓷碗前举行祭奠仪式。
一位烈士的女儿哽咽道:“找了父亲70年,今天终于‘见’到了一面。”
那个粗瓷碗现在被安置在纪念馆中央展厅的水晶展柜中,成为镇馆之宝。
碗旁循环播放李振华老人的口述历史视频,讲述着70年前那个刻骨铭心的寒夜。
每年11月27日,纪念馆都会举行“长津湖纪念日”活动。
38名志愿者每人手持一个名字牌,朗诵烈士的生平事迹。
更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这个故事了解历史。
许多大学生自愿加入史料整理工作,帮助寻找烈士亲属。
“以前觉得历史很遥远,”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但摸着那个碗,仿佛能感受到70年前的体温,历史一下子变得具体而深刻。”
李振华老人于2021年安详离世,享年93岁。按照遗愿,他的骨灰将撒在长津湖地区,“与战友们团聚”。
那个刻满名字的粗瓷碗依然静静地躺在纪念馆中,向每一个驻足观看的人诉说着70年前那场冰与血的考验,以及一个老兵用一生履行的承诺。
在碗旁的展板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会忘记许多东西,但不该忘记这些名字。”这或许是对这个粗瓷碗最好的注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