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社会常被称道为一个充满信任与善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强的信任感,即使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也都彼此相互信任,也正是这种信任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日本的民宿到了晚上大门也可以不用关门,阳台上没有安装任何防盗措施,去酒店预定不用提前支付押金,也没有查房这一说,住完直接离开,酒店对顾客给予充分的信任。
在日本的公寓住宅中,每户之间的阳台只有一层几厘米厚的隔板,用脚轻轻一踢就会断开。无需担心邻居会潜入自己家里偷东西,之所以这么设计,是为了方便人们在发生地震、火灾等灾害时逃生和避难。这是建立在彼此信任基础上的设计,让生活成本降低了很多。
这些生活片段传递着日本人对他人善意的信任感。这种“人性本善”的信念,并不是凭空生长的,而是日本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教育理念、宗教哲学和日常实践中共同孕育出来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从这些方面走近日本,理解它为何会选择相信人性本善。
日本文化自古崇尚“和”,即人与人和睦相处、社会协调统一的理念。“和を以て貴しとなす”(以和为贵)这一信条早在公元604年圣德太子颁布的《十七条宪法》中就被郑重写入第一条,体现了和谐精神作为日本传统处世道德观的重要地位 。圣德太子从中国儒家典籍《论语》中引入“以和为贵”的思想,目的在于缓解氏族纷争、维护社会秩序,由此奠定了日本人重视人际和睦、避免冲突对立的文化基因 。
直至今日,“和”的思想仍浸润在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日本人讲究顾全他人“面子”,遇事倾向于以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意见,以避免矛盾激化;敬语体系也是为了在语言上体现对他人的尊重,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日本语常被认为是世界上骂人语句最少的语言之一,像英语里常见的 F-word、S-word,或者中文里丰富的骂人词汇,在日语中几乎找不到完全对等的表达,这种和文化强调的正是对人心善意的预设——相信通过彼此体谅和妥协,可以实现共赢与安宁。
与“和”文化相辅相成,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展出来的日本化伦理体系武士道精神也为“人性本善”的信念提供了道德滋养。武士道以忠义、勇气、仁爱、礼仪、诚信等美德为纲纪 。其中,“诚”(诚实)被视为武士必须坚守的品格之一:“要求武士保持诚实,同时要摆脱来自诸如商人阶层之类的诱惑” 。这表明在传统价值观中,诚实守信是一种根本的道德要求。
武士阶层崇尚诚,不仅仅出于个人荣誉,更因为诚信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和人际信任的基石。《十七条宪法》第九条更直接阐述:“信是义本,每事有信。其善恶成败,要在于信。群臣共信,何事不成;群臣无信,万事悉败” 。可见在日本古代政治伦理中,就已将“信”置于核心地位,将之视为事业成败、人际和谐的关键条件。由此可推知,日本社会自古以来便推崇人心向善、坚信守信者终能赢得他人信赖的价值观。
日本被誉为“高信任度社会”,其法律规范和社会治理更倾向于鼓励自律与诚信,而非事无巨细的他律约束。遗失物招领制度便是典型一例:日本有一整套完善的失物招领法律和机制,鼓励拾到遗失物者主动上交警方或失物招领中心。在这一制度中,如果失主认领,拾获者有权获得失主酬谢(通常为失物价值的5%~20%);若一定期限无人认领,拾获者可合法取得失物所有权。
然而,大多数日本人拾金不昧并非为了奖赏,而是出于道德责任感——“不将捡到的钱包交给警察在我看来是不可想象的,我相信绝大多数日本人也是这么想的”,正如中央大学教授辻泉所言 。
这种观念已深深扎根于社会:在2024年东京创纪录的失物统计中,市民一年内上交了约44.8亿日元现金遗失物,其中约73%最终物归原主 。如此高比例的失物归还率,反映出制度与诚信文化的良性循环——法律制度为诚信行为提供了保障和激励,而民众普遍的诚信又令制度运作更加高效。
无人看管的销售摊点在日本乡野随处可见,农户摆放的小货架整齐码放着蔬果和鸡蛋,并标明价格,购货人自行投币付费即可 。顾客与卖家之间的相互信任,使这些无人售货亭能够长期经营……
再如公共秩序:人们宁可在空无一车的红灯路口耐心等待,也不愿贸然闯红灯,因为闯灯被理解为不尊重他人安全的不善行为。电车排队、乘坐电梯靠一侧站立,这些细节反映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善意。
当然,日本的教育体系也极大程度地强化了“人性向善”、“为人当诚”的观念。早在幼儿园阶段,老师和家长就开始培养孩子诚实守信的品质——“说谎被认为是最大的耻辱”,父母和老师从小严格要求孩子不许撒谎 。
在日本家庭和校园里,诚实不仅是美德,更被视作做人起码的准则。一旦孩子有不诚实行为,往往会受到严肃的纠正和批评,因为撒谎失信会被视为失去别人的信任、为人所不齿 。这种教育从幼儿园、小学一直持续到中学、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后,说谎依然被看作为人的大问题: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中,一旦被认定撒谎,往往会在社交圈中名誉扫地,很难再让人信赖 。可见,日本教育体系在塑造人格时,极大程度地强化了人性本善的信念。
此外,宗教哲学也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儒家思想通过历史交流渗透日本,孟子“人性本善”的理论在日本价值观里留下了深刻印记 。佛教禅宗强调“人人皆有佛性”,认为每个人本具清净善性 ,只需去除烦恼就能显现善良本心。
当然,日本并非没有欺诈犯罪等消极现象,但当出现违背诚信和善良的行为时,日本社会的舆论和机制会迅速予以谴责和纠偏,让人感受到强烈的反差与羞耻。例如,不肖之徒盗窃无人售货摊的蔬菜,落网后全社会皆以鄙夷目光视之,其行为被痛斥为“破坏村里信任的败德行径”。
这种负面案例成为反面教材,更加深化公众对于信任价值的认知。反之,每当善行涌现,日本媒体与大众总是不遗余力地加以歌颂。从小学生拾金不昧到志愿者捡垃圾守护环境,这些善举都被当作社会正能量大书特书,鼓舞更多的人挺身行善。
日本之所以被视为一个相信“人性本善”的国家,归根结底在于他们选择了“先去相信,再用行动去验证这种相信”,在这种日本独特的社会伦理图景中,人们可以先用温和的眼光看待彼此,相信每个生命都怀有善意和尊严。正如古语所言:“人之初,性本善”,这份对人性的信心与期待,穿越古今,在这片土地上依然可以熠熠生辉,形成了独特的岛国景观。
那么,你是相信“人性本善”呢还是“人性本恶”?
推荐AI学日语APP:日语闪卡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