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731》即将全球公映,这一次我们不再沉默,影片将在多个国家同步登陆院线,旨在让观众在庄重的历史氛围中走进银幕深处。
这部聚焦历史伤痛的爱国主义电影宣布定档当天,网络上便悄然浮现质疑声浪,有人声称其上映时间别有图谋。即便到了现在,依然存在公开抵制的声音,宣称绝不踏入影院一步。
目前已有社交账号因不当言论被官方平台封禁,表面上看是一次常规的内容治理行动,但事件背后折射出的认知分裂却值得深思——为何一个承载民族记忆的日子,会引发部分人的强烈排斥?
令人唏嘘的是,如今已有日本网民在网络上发声,呼吁《731》尽快在日本上映。这种反差极具冲击力:他国之人主动追寻真相,而一些本国网友却选择屏蔽、嘲讽甚至围攻。
自电影官宣以来,网络空间中始终充斥着尖锐批评,不仅出现大规模抵制行为,更有用户在社交平台上使用阴阳怪气的语言进行贬损。最终,相关违规账号已被平台依法依规处理。
这无疑是一种悲哀。影片的初心正是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正视与反思,自己不愿观看尚可理解,却还要阻挠他人了解真相,实在令人心寒。
回溯七月底,一位中国博主孤身前往东京街头揭露731部队罪行,他或许未曾预料,这场跨越国境的历史还原行动竟会激起如此巨大的争议。
他携带大量关于日军细菌战的第一手资料,在7月31日这一特殊时间节点现身日本核心商圈,初衷是弥补当地历史教育中的空白地带。
做出这一决定的原因在于,他在与多位日本友人交流后发现,许多人对上一代所犯下的战争暴行知之甚少,甚至其接受的教材内容与真实史实严重脱节。
正因如此,他毅然踏上这条传播真相的道路。他深知,若无人再提及那段血色过往,它终将被时间彻底掩埋。
他在展板上印制了令人震撼的历史影像和确凿数据,迅速吸引路人驻足围观,更意外获得当地日本志愿者现场协助翻译,这场持续八小时的民间宣讲最终平安落幕。
然而三天之后,该博主突然停止所有社交平台更新,后续证实竟是遭到国内网友举报,理由竟是“损害国家形象”。
这一指控令人啼笑皆非,原本纯粹的民间正义之举,瞬间被裹挟进“内耗”的漩涡之中,仿佛同胞之间竖起了一道无形的思想高墙。
举报事件在舆论场引发两极反应:支持者认为,在异国街头展示血腥画面可能激化矛盾,有网友留言称爱国需讲策略,担忧此类激烈方式影响在日华人群体的处境。
反对者则感到痛心疾首,一条高赞评论直指举报者才是真正背离民族良知的人,强调民间自发传递历史真相的价值不可替代。
类似的认知撕裂同样存在于日本社会内部:靖国神社内被美化为“英灵”的战争叙事,与街头展板上赤裸裸的屠杀证据形成强烈对比。
有日本网友坦言,自己从小被告知祖辈是保家卫国的英雄,直到亲眼看到这些照片才惊觉他们实则是施暴者。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日本民众尚可通过非官方渠道接触碎片化的真实历史时,某些中国同胞却以举报的方式封锁信息流通。
相较外部的遮蔽机制,来自内部的思想钳制才是阻碍历史认知传播的最大障碍。
这场“自我审查式”的举报风波,反而激发更多日本人主动追问731部队的过往。或许正如传播规律所示:越是被压制的信息,越容易点燃公众的好奇与关注。
我们常常警惕日本右翼势力篡改教科书、抹除战争罪责,却忽视了身边那些自诩为“秩序维护者”的个体,他们可能构成了更为隐蔽的历史遗忘推手。
试想,如果每一个试图还原真相的人都要面临来自同胞的举报,那这与日本政府禁止课本收录南京大屠杀又有何本质区别?
我们都应像那位东京街头的博主一样,既有勇气在海外捍卫国家尊严,也有胆量在国内直面历史创口。毕竟,连自己的过去都不敢凝视,又怎能奢望世界给予尊重?
《731》的创作团队显然无意粉饰太平。导演赵林山集结姜武、王志文等实力派演员,并带领工作人员深入档案馆查阅原始文献,力求还原那段不容回避的黑暗岁月。
他们的目标并非制作一部口号式的宣传作品,而是呈现一段必须被正视、被铭记的残酷史实。
耐人寻味的是,当影片送审完成时,获得的评级为“建议16岁以上观众观看”。倘若连这段真实发生过的历史都无法承受,那才真正值得警醒。
而网络上的反应也迅速走向两极:一边是大学生争相预订哈尔滨零点场门票,另一边却有人辱骂购票者为“爱国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当有人指责《731》画面过于血腥时,同期上映的丧尸题材电影中喷溅满屏血浆的画面却无人质疑。
这种明显的双重标准,暴露出的其实是对历史记忆的刻意逃避。就像许多日本年轻人从未听说过731部队,甚至在其教科书中,这支恶魔部队被描述为“防疫给水部队”。
细察支持电影上映的群体声音,便会发现这场争论早已超越影片本身的艺术质量,核心问题只有一个:我们是否愿意记住那些曾刻在墙上的名字?
有人批评选在9月18日上映是在煽动民族情绪,但请勿忘记,这一天本就是为了铭记沈阳城头响起的第一声枪响而设立。
平台对发布冷嘲热讽内容的账号实施禁言,表面是执行社区管理规则,实质是在守护历史叙述的庄严性不被娱乐化消解。
围绕这部电影掀起的舆论风暴,归根结底只聚焦于一个问题:我们应当以何种姿态,去面对那段鲜血浸染的过往?
支持者坚持观影,是因为意识到太多日本青年对731部队的暴行毫无认知;反对者则以“内容太残忍”“怕吓到孩子”为由拒绝入场。
但矛盾之处在于,影视作品中虚构的丧尸喷血场景屡见不鲜,却极少有人提出抗议。这种鲜明的反差恰恰说明,争议的核心不在视觉冲击力,而在是否愿意正视民族伤疤。
导演坚持设定16岁以上可看,正是相信年轻一代具备直面真相的心理韧性。正如一位哈尔滨长者观影后所说,许多家庭尘封多年的痛苦记忆,正等待这样一部电影来开启对话。
《731》计划在全球范围内发行,目的就是让更多人知晓这段曾被掩盖的历史。
最新发布的海报上写着:“罪恶的浓烟,曾试图掩盖一切”,配合主创披露的“健康检查”骗局细节,瞬间将观众拉回那个用谎言包装暴行的时代。
信息来源《日本网民呼吁电影《731》上映:必须了解这段历史,向受害者谢罪,不要再陷入疯狂》——九派新闻《一用户对爱国主义题材影片《731》档期冷嘲热讽,微博通报:已被禁言》——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