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交媒体上最热的话题,大概就是罗永浩与餐厅的“预制菜”争议了。由于定义、视角不同,双方唇枪舌剑,争得不可开交,甚至让新华社站出来,连续发表3篇文章,给这场争论定调。
在9月16日的“小泽说:光伏行业漫谈”直播中,索比光伏网副主编、索比咨询光伏供应链首席分析师尹也泽将预制菜这一话题与光伏行业发展结合,探讨了公众信任、行业标准、产品透明度、质量与可靠性、产业生态与反内卷等诸多话题。
尹也泽表示,随着分布式光伏装机和占比提升,光伏行业开始有更多的to C属性,很多地方可以从餐饮等行业取经,但一定要避免像餐厅使用预制菜一样,因为信息不透明、定价不合理、公关方式不亲民,破坏自己的口碑,最终影响市场份额。
光伏行业可以从“预制菜争议”中吸取哪些经验教训,得到哪些启示?尹也泽总结了以下要点:
信息透明,尊重消费者知情权
正如新华社新闻标题所写,很多人对预制菜的态度是“不怕你预制,怕你不告诉我”,挂羊头卖狗肉,这样的行为显然会引来消费者反感。只有足够透明,让客户了解产品细节,不回避不隐瞒,才能赢得长期认可。
对于光伏制造企业,需要让下游客户明确知晓,采用了什么规格和品质的原材料。比如,是否为一线大厂的硅片、电池,厚度多少,效率是否达标,组件封装的BOM清单中胶膜、背板、玻璃、接线盒、连接器来自哪些供应商,标称功率、公差、质保期、衰减率、温度系数都是需要清晰标注或说明的。
对于开发投资企业,需要让终端用户了解,使用了哪些品牌的组件、逆变器等主要零部件,设计方案来自自家工程师还是第三方机构,有无专业机构进行产品和系统质量检测,包含多少年免费运维和保险,之后的运维费用是多少,有没有发电量承诺。如果采用合作开发模式,权益和责任的归属情况如何,发生意外事故如何界定责任。
在产品选择方面,是否必须选择一线品牌?这并不是绝对的。从索比光伏网之前做的调研看,Top4组件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合计接近50%,Top10品牌(含并列)合计达到80%以上,这意味着,约20%的光伏项目采用的并非一二线组件。从我们和第三方机构共同完成的产品检测情况看,非一线≠产品不可靠,性价比可能更高,但一定要让客户了解真实情况。
标准清晰,减少“认知偏差”
什么是预制菜?在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中明确,预制菜也称预制菜肴,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不包括主食类食品,如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
在答记者问的时候,相关领导明确,考虑到连锁餐饮企业广泛应用中央厨房模式,其自行制作并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应当符合餐饮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要求。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
这里就有一个重要的差异,专业术语和用户理解之间,可能存在认知鸿沟。中央厨房模式,在餐饮行业老板看来,不属于预制菜,自己可以理直气壮地给出承诺,但在多数消费者心目中,只要不是现场炒、炸、烤出来的菜品,而是解冻、重复加热的,都应该算预制菜。如果真的对簿公堂,相关的餐饮企业很可能赢下官司,但能不能赢得民心,就很难说了。
事实上,光伏行业曾经有过类似现象,就是“原装光伏系统”。2016年,刚提出这个概念时,很多人将它理解为“光伏系统中所有零部件都来自同一制造商”,但这其实很难实现。毕竟,能同时生产组件、逆变器、支架、线缆等所有产品的企业太少了。相关品牌方想要强调的是“一体化设计和全生命周期质量保证”,通过选材、生产、检测、设计、施工、运维六大环节的标准化管控,解决市场拼装乱象,而不是自己去完成所有的生产。这一点,可以参考手中的电脑、手机,如果屏幕出现条纹,或者电池健康快速下降,消费者肯定去找电子产品厂商,要求他们提供质保,而不是找屏幕、电池的制造商。
避免单方面强调产品优点,关注性价比
在部分餐饮从业者看来,自己提供的菜品样式精美、精雕细琢,理应卖出高价。但很多人在吐槽时都说“又贵又不好吃”,把“贵”放在“不好吃”的前面,说明了很多问题。吃是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只是少数人为了享受提出的诉求,多数人面临的问题可能是“今天中午吃一荤一素还是两荤一素”,根本不敢想领导的“开水白菜”究竟是什么。
光伏从业者给客户推荐产品时,也要考虑客户的预算和实际需求、安装场景。欧美、日韩地区的客户,以及国内的部分别墅客户,看重美观性,不在乎发电量和收益,首选自然是全黑、高效组件;但如果客户的预算相对有限,自用比例偏低,这时候就没必要强推高效产品,而是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常规n型组件,尽量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更容易拿下订单。
打造“长期伙伴”人设,杜绝一锤子买卖
餐饮行业需要“回头客”,光伏行业亦是如此。一套光伏系统的寿命通常在25-30年,合作时间比一顿饭要久远得多,自然需要更长期可靠的售后质保服务。之前几次光伏行业政策调整,很多开发企业退出市场,留下许多“孤儿电站”,给行业口碑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客户不会认为“XX品牌不靠谱”,而是认为“光伏不靠谱”,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一传十十传百,影响潜在市场。我们一直强调,“长期主义”是所有光伏企业的必修课。每年的“光能杯”系列评选,也是希望选出能长期陪伴行业发展的标杆企业,希望大家和我们一起努力。
此外,虽然光伏行业的下游应用端客户不可能像餐饮行业那样经常光顾(拥有多个屋顶的是绝对少数),但他们可以介绍新的客户资源。从我们与开发企业的交流看,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渠道,把老客户维护好,绝对是有必要的。
长期库存产品的处理方式
一家餐厅如果将“儿童餐”作为招牌,那么,必须格外关注餐品质量,避免发生“1岁宝宝吃2岁冷冻蔬菜”的情形。这里就涉及一个问题,产品保质期多久算合理?如果库存时间较长,是否还能按正常产品来销售?
对光伏行业来说,无论大厂小厂,有库存组件都是正常的,但如何销售是个问题。从我们观察到的情形看,多数企业的库存产品会集中招标、降价销售(比如之前浙江某组件企业的产品0.52元/W起拍),通常都会讲明产品属性、参数,不存在以次充好的现象,也很少听说功率虚标的报道,但这部分组件通常是不享受质保的。如果开发企业把这些产品买回去,安装到电站上,需要企业承担起相应责任,而不是安装完成后就消失。
加强行业自律,谨防“劣币驱逐良币”
我们注意到,在餐厅点菜,现场烹制逐渐成为奢侈品;在网上购物,送货上门(而不是扔到快递柜)成了部分品牌的特色服务——作为消费者,很多原本正常、理所应当的服务反而成了亮点、卖点,这显然是不正常的。为了控制成本,把厨师换成微波炉,依靠预制菜加热的方式出餐,虽然提高了效率和利润,但口感上还是有区别的。在很多外卖软件上,采用预制菜的商家拥有更低价格、更快送餐速度,逐渐挤掉那些接单后现场烹饪的商家,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不应该提倡。
在光伏行业,制造端可能没有类似现象,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较高,但在应用端,“劣币”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为了争夺屋顶资源,给出过高的开发费用和收益承诺,拼命内卷,然后在零部件选型、设计施工、电站安全方面做不合理的减法。多数屋顶业主对光伏行业并不了解,缺少辨别能力,很可能中招。索比光伏网之前对分布式光伏系统做检测的时候,就发现许多屋顶光伏项目的组件衰减过高,支架锈蚀严重,接地不达标。这些做法虽然降低了成本,但留下巨大的安全隐患。
公关非小事——放低姿态,寻找共鸣
有消息称,“预制菜风波”原本是一件小事,但由于餐饮企业领导的“个性”,成为公关教材上的典型案例。事实上,“管好老板”是许多行业在危机公关中用惨痛教训换来的真理。特别是在to C市场中,企业创始人/董事长/CEO的个人形象与品牌形象高度绑定。其一言一行都会被公众和媒体放大解读。老板如果出现任性发言,破坏力远超一条负面新闻。
咨询相关专家后,我们得到的观点:老板的公众形象应塑造为“可靠的专家”和“负责任的伙伴”,而非“好斗的辩手”或“傲慢的赢家”。在行业负面新闻出现时,龙头企业应首先展现共情与担当,而非技术优越感。在敏感时期和争议话题上(如评价竞争对手、回应质量争议、谈论行业乱象),老板必须与公司公关团队保持一致口径,避免因个人情绪发表过激、轻蔑或涉嫌贬低同行的言论,从而引发不必要的舆论围剿。例如,某光伏项目起火,光伏企业当然可以强调自家产品的安全可靠,但没必要拿同行做垫脚石。
此前在吉林白城的领跑者项目中,某央企项目的跟踪支架被风吹倒,来自竞争对手的宣传铺天盖地,甚至某支架企业高管的朋友圈也在分享相关新闻链接。事实上,根据索比光伏网现场调研,实际只有电站边缘的一小部分受影响,并没有宣传的那么严重。真心希望光伏企业能少一点“幸灾乐祸”,多一点合作共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