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驻村手记∣心贴心的奔赴:两个村庄,同一条乡村振兴路

0
分享至


从城市到乡村,从书桌到田埂,一批批驻村干部用脚步丈量土地,用真情唤醒希望。六位西华人,他们走进南充市嘉陵区水堰口村、下院山村,用一段段温暖故事,谱写了一场心与心的双向奔赴。

先来认识一下这六位西华人

刁成豆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汽车与交通学院辅导员;自2023年6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熊江(图左)


中共党员,后勤服务总公司物业管理服务中心高级主管;自2023年9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下院山村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

何锡辉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副教授,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自2024年8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驻村工作队员。

池炳良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辅导员;自2023年6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水堰口村驻村工作队员。

李玉和


中共党员,硕士研究生,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自2023年9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下院山村驻村工作队员。

冯静


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理学院副教授;自2024年8月驻村,现担任嘉陵区龙蟠镇下院山村驻村工作队队员。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

他们的故事

党建铸魂:

从“旧习难改”到“新风拂面”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谈到如何让党的政策、关怀和温暖真正“下”到田间地头、“下”进百姓心坎,何锡辉介绍了水堰口村驻村工作队的做法:以“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真诚与热情,通过村民大会、村民议事会、党员大会、坝坝会、拉家常、摆龙门阵等载体,因时因地推进移风易俗,唤醒村民“幸福不是等出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共识。


在下院山村,面对村党组织“支部无阵地、党员缺活力”的难题,驻村队员首先从建强“主心骨”入手。当在走访中看到村里的闲置旧屋时,熊江、李玉和、冯静便萌生了将其改造成党群服务中心的想法,在同村两委干部商议后,他们成功争取到专项资金。“如今一期改造已投用,党员有了学习室,村民办事有了歇脚点;二期项目配套的文化广场、公厕等也即将动工,‘红色家园’初具雏形。”冯静说。


当然新问题也接踵而至,面对村党员平均年龄67岁,年轻党员多在外务工的实际情况,他们一边抓实“三会一课”,邀请学校党委组织部来村开展党建蹲点指导;一边带领党员、致富带头人赴南充蜀妙集团学集体经济运营,到罗瑞卿故居、烈士陵园重温入党初心,去遂宁及阆中乡村振兴示范村学产业农旅经验。一位党员归来后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没出路,现在明白了,希望就在自己脚下。”


党建引领方向,党组织的旗帜在乡风文明建设最前沿高高飘扬,点燃了振兴乡村的精神火种。

走进心里:

从“一杯茶”开始的距离

在水堰口村,刁成豆第一次帮青叔抢收谷子后,终于被接纳为“自家人”;而在下院山村,熊江对自己提出更具体的要求——“不拿杯子、不打扇子、不抹凳子、不擦筷子”。


为精准掌握每户情况,水堰口村驻村工作队制作了详细的脱贫户档案。白天走访,晚上整理,从听不懂“龛鸡(当地方言,意为养鸡)”闹笑话,到能用方言和乡亲拉家常,他们在接地气的工作中真正接了地气。

“哪怕是一杯带着茶垢的老茶,也要双手接过、大口喝下。”熊江这样说到,“屁股沾了灰拍掉就是,但心要是有了隔阂,就难消除了。”



从帮独居老人修葺漏雨的屋顶,到为患病村民奔走协调医疗资源;从田里插秧、地里种粮,至阡陌施肥、田间喷药,到奔忙于晒场上的身影……何锡辉回忆到:“当我坐在农家院坝,接过村民递来的热水,听他们亲昵地喊一声‘我们村的何老师’时,我知道,心与心的桥梁已然架通。”


在下院山村,面对村庄基础设施的“欠账”难题,驻村工作队没有放弃,积极落地多项民生实事。春耕秋种时,协调学校与校友企业送来10余吨化肥;启动3口堰塘生态养鱼项目,新建和维修蓄水池,为群众“靠水增收”注入动能。翻新坑洼村道,彻底解决出行难题;联合村两委逐户勘察,手绘图纸规划设计,先后安装100余盏路灯、建成10座垃圾投放点。如今夜幕下的下院山,路灯照亮平坦村道,村民告别“摸黑出行”,每一步都走得踏实安心。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的实干也赢得了定点帮扶的龙蟠镇党委、政府大力支持,后续镇上将陆续投入专项资金,在下院山进一步推进3.6公里村道柏油硬化、灌溉饮水提升、基本农田改造等项目,村子的基础设施‘家底’正越攒越厚……”李玉和感叹道。


一点点放下距离,一步步走进生活。晚饭后散步、田埂边帮忙、暴雨中抢收……渐渐地,“有事找工作队”成了村民们的习惯,驻村工作队员们用真诚,赢得了村民们的真心相待。

点亮村庄:

从一盏灯到一张照片

“晚上黑灯瞎火,老人娃娃不敢出门。”水堰口村村民随口一句话,被刁成豆记在心里。不久,路灯点亮了村道,笑容点亮了夜晚,乡亲们笑脸比灯还明亮:“这回晚上串门不怕摔跤了!”

他还邀请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师生为村民拍照。许多老人一辈子没正经照过相,有的特意换上压箱底的新衣,有的抱着孙子笑得合不拢嘴。刁成豆回忆到,当他把装裱好的相框送到八十岁的王奶奶手中时,她摩挲着照片说:“娃儿,我要把它放在堂屋正中。”


同样的温暖也发生在下院山村。连续两年来,驻村工作队主动对接学校美术与设计学院暑期“三下乡”团队,组织了一群充满热情与爱心的大学生志愿者们,用他们手中的相机,为村里的150余名空巢老人们拍摄了一组组温馨而珍贵的照片。镜头定格了他们腼腆却温暖的笑容,那一刻,时光温柔,记忆珍贵。


解决“痛点”:

从一条水管到一个产业

在下院山村,几个社长向熊江反映了一个“老毛病”:以前村里的自来水管都没有沿公路铺,爆管后维修难度大、停水勤,大伙意见很大。去年,村民在坝坝会上反映用水难题。为此,驻村工作队的熊江、李玉和、冯静立即挨家挨户走访调研,随后申请专项改造经费,施工中科学规划路线、精准更换老化管道。项目竣工后,村里自来水停水次数从月均5次降至半年1-2次,村民生活用水有了保障,纷纷为驻村工作队的务实作风点赞。


与此同时,下院山村的生态水稻产业正在如火如荼展开。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村两委牵头成立合作社,利用闲置田地引种生态水稻后,通过“定制采购”模式,万余斤稻谷迅速售罄,昔日闲置地摇身变成了“增收田”。今年,他们决定将种植面积扩大了30亩,保守预计可为村集体增收3万余元。针对村里550多亩闲置土地,下院山村发展金荞麦、虎杖等中药材产业,还依托校友企业组织村民参与桑叶采摘、桑枝修剪等农活。“现在的下院山土地实现规模化经营,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挣钱。”冯静说。按规划,村集体2025年预计收入将突破15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1.7万元,村集体与村民“双增收”的目标正一步步变为现实。


而在水堰口村,产业的痛点也一个个被攻克。“在外打工难,回来又没事做。”不少村民的感慨让驻村队员们揪心。要留住人,先要找准路。针对主导产业蚕桑业,积极对接四川顺成纺织品有限公司,争取到有机桑叶烘干房项目。池炳良介绍说:“如今村里的桑叶不愁销路,还能卖出好价钱。”去年,两个村同步申请专项资金,为村民发放4000余只鸡苗。今年5月又结合农户需求,争取到4000多只黑鸡苗进行发放。“按农户收入测算标准,仅此一项就能让每户年均增收超1150元。”池炳良说。


鸡苗到户、荒地复垦、蔬菜基地建成……两个村庄,同样的奋斗。

如今的水堰口村,桑叶烘干厂机器轰鸣,蔬菜基地绿意盎然,党群服务中心拔地而起;而下院山村,生态水稻“增收路”越来越稳,水管已经竣工,老人照片温暖人心,盘活闲置地让乡亲在家门口挣钱,让人气留住不再“空心”。

两个村庄,同一条路。乡村振兴不是一句口号,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汗流在一起、心贴在一起的旅程。它是一盏灯、一张照片、一条道路、一根水管,更是与乡亲们共同写下的——幸福的答案。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只要和村民

站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振兴之花终将绚烂绽放

点赞乡村振兴路上的西华人



内容来源 | 水堰口村、下院山村驻村工作队

整理 编辑 | 吴静 雷为尧

编审 | 陈彧 王舒

点赞乡村振兴路上的西华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
西华大学官方公众号
2192文章数 877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