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毛主席亲自到场,参加了陈毅的追悼会。毛主席默哀后,开始看灵堂的摆设,突然看到一副挽联,文字大气磅礴,不知为何被拜访在偏僻处,便打听起来:“他人来了吗?”
写挽联的人叫张伯驹,他为什么能引起毛主席的注意?
民国时期,张伯驹是有名的“四公子”之一,和张学良、溥侗、袁克文齐名,家里有钱有势。富家公子一般喜欢玩女人、玩车子,他却痴迷于收藏字画。家里人认为这孩子是个“败家子”,净花大价钱买些“破纸片”。
一般人还真识别不出来“破纸片”的价值,张伯驹收藏的都是珍宝,包括李白的真迹《上阳台帖》,陆机的《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全都是价值连城的国宝。为了买这些宝贝,他甚至卖了自己的大宅子。
家人和朋友们无法理解,张伯驹其实很有想法,这些国宝自己留着好,不能流失海外。果然,在抗日战争期间,不少奸商想把一些国宝字画卖给日本人,幸亏他出手,才保住了更多文物。
解放后,张伯驹把这些价值连城的宝贝,无偿捐给了国家。这样的爱国行为,本应该受到表彰。可在1957年,张伯驹被划成了“右派”,原来他为了保护传统京剧艺术,排演了几出“封建戏”,从为保卫国家宝物散尽家财,一夜之间却变成“罪人”。
张伯驹本人温文尔雅,很有儒雅的学者气息,可连续两天的批斗会,让他承受了巨大的打击,朋友们纷纷划清界限。家人怕张伯驹消沉,他却冷静下来说:“我问心无愧,从没说过党一句坏话,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就在张伯驹处境艰难的时候,陈毅元帅主动打电话慰问,送来了温暖,还在背后默默帮忙。1960年,陈毅找到老友,坦诚自己有个处境不好的朋友,希望能给安排个工作。
张伯驹很快收到了来自吉林的工作邀请,他不敢相信,主动坦白了自己是“右派”,对方压根就不在乎,让他赶紧上岗。临行前,张伯驹向陈毅辞行,陈毅安慰说,人生哪有不受委屈的,总有水落石出的一天。
离别时,陈毅还给了一个纸包,说到了地方再打开。张伯驹忍不住,好奇里面是什么内容,就提前偷看了,里面是元帅亲手写的一首诗:“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看得他泪流满面。
到了吉林,张伯驹感恩戴德,又把自己剩下的30多件书画全部捐给了吉林博物馆。1967年,文革期间,张伯驹再次被打成“现行反革命”,被送到农村劳动改造。
都已经快70岁了,能干什么农活?公社不愿意收留他。走投无路的张伯驹,只能给陈毅写信求助。
此时陈毅已经身患癌症,正在医院接受治疗,得知消息后立刻叮嘱秘书要多关心,还想向周总理反映情况。
1972年,陈毅弥留之际,还在念叨自己没有帮上什么忙,让妻子拿来自己最心爱的围棋,意为“团结”,请妻子把它送给张伯驹。
陈毅去世后,张伯驹悲痛欲绝,想去参加追悼会,因为政治身份被拒绝了,只得挥泪写下了一副挽联,托人送到了灵堂。
对联写得荡气回肠,因为送的人有“身份问题”,只能挂在不起眼的角落里。1月10日,毛主席突然出现在追悼会现场,被这副挽联打动了,连连夸赞写得好,然后又问:“这个张伯驹是什么人?他人来了吗?”
陈毅夫人借着这个机会讲起了张伯驹的故事,说他把好多国宝都捐给了国家。,毛主席得知后,若有所思地说:“像这样的人才应该给出路,至少要让人家有口饭吃。”随即让周总理安排此事。
被“黑”了三年的张伯驹重新获得了北京户口,1978年,他正式平反昭雪。追悼会上一副挽联引得毛主席注意,帮忙摆脱困境,这次算不算陈毅元帅在冥冥之中,再次伸出的援手?
参考资料:《张伯驹写陈毅挽联获主席夸赞 得以落户北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