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爸妈总是劝我考公,我该怎么回?

0
分享至


“宝贝,你知道那谁谁家孩子考上税务局了吗?”餐桌边、电话里、相亲相爱群中,随时上演一场场精心策划的“考公劝学运动”。

所以,父母为什么孜孜不倦地劝你考公?

01

“家族传承”型

口号:“这条路你爸妈走了二十年,还能坑你不成?”

一辈子没换过单位的父母,哪里看得下孩子“四处漂泊”。他们在本地关系网强大,能精准分析哪个单位有前景,哪个岗位平平无奇,甚至能推算出未来十年各类职位的晋升曲线图,堪比人体职业规划AI。

02

“风险规避”型

口号:年薪30万,你能拿几年?

经历过下岗潮或目睹过企业裁员,对市场经济的波动性抱有深深的恐惧。他们的人生哲学是“铁饭碗里哪怕粥少,也比金碗会摔破强”。

03

“面子工程”型

口号:老周家的儿子都考进发改委了!

子女职业是他们社交场上的硬通货。在他们看来,什么兴趣理想都不如一句“我孩子在某某局工作”来得实在。最好是别人说话,而自己“不经意”地提起,“让我教育局的女儿给你问问”。

04

“传统认知”型

口号:过了35,有你后悔的时候。

对当代职业多样性认知有限,他们的职业词典里除了医生教师公务员,其他都是“临时工”。坚持认为只有带“国”字头的工作才算真正就业。

如何礼貌地回答“是我不想考吗”?

父母的劝诫,本质是把我们带入了他们的公式里。他们成长于物资相对匮乏、职业选择单一的年代,那时工作包分配,再后来考公虽也有竞争,但岗位供需相对平衡——或许身边同事的孩子复习半年就上岸,或许亲戚家的哥哥考上后便有了“一辈子的保障”。他们未必清楚,如今这条赛道,难度堪比他们那个年代的高考。

我们的苦衷,藏在“工作难找”与“考编难如登天”的双重挤压里。毕业季“千万应届生求职”的新闻年年刷屏,投出几十份简历只收到两三份面试邀请,先拿到offer,才有资格挑工作。我们不是排斥“稳定”,而是怕“赌上所有去考公,最后落得两头空”。

当焦虑层层传导,我们不必急于对抗,而应先做好“自我梳理”。不妨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排斥考公,是因为真的有明确的职业方向,还是单纯反感被安排,或是深知考编难度而望而却步?如果选择其他道路,是否有清晰的规划和经济独立的底气?

有效沟通,是打破认知壁垒的关键,而坦诚自己的苦衷,正是沟通的第一步。与其说“我不喜欢考公”,不如换种方式:“爸妈,我知道你们担心我工作不稳定,可现在考公太难了,去年我们市那个岗位一千多人报名只招一个,我心里没底。退一万步说,现在很多非应届岗位要求基层工作经验,现在去工作,也许对之后选岗有帮助。”

当然,平衡并非意味着完全妥协。如果我们确实对考公毫无兴趣,或深知自己难以承受考编的压力,也不必强迫自己迎合父母。可以尝试“折中方案”:比如约定“我边工作边备考,给我半年到一年时间试试,要是没起色再调整方向”——既照顾了父母的期待,也给自己留了缓冲;或者坦诚“考公可以作为备选,但我想先抓住现在的工作机会,毕竟现在找份合适的工作不容易,不能轻易放弃”。这种“留有余地”的态度,既能减少父母的焦虑,也能避免我们陷入“被迫备考”的内耗。

其实,比起“铁饭碗”,父母更在意的,是我们能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活得从容、活得有价值——而这份从容,从来都需要两代人互相看见、彼此体谅才能实现。

公考生都在用的备考神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学申论的谈妹 incentive-icons
学申论的谈妹
时事政策顾问,学习生活益友
13928文章数 25263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