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教育部获悉,新学期开始,全国多地推行义务教育“阳光分班”,通过科学、公平、公开的方式,均衡分配班级学生和师资,有效促进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新学期开学时,对新生及其家长而言,最关心的问题是学校如何分班。因为,社会上流传着关于分班的多种说法,如“成绩好的孩子会分到重点班,而成绩稍逊的分进普通班”,“年级组长的班一定好”等——如果这是传说,而媒体曝光的“买平板定分班”等现象则是事实。
坦率说,按照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分班目前较为常见。一些中小学为了推行所谓分层教学模式,会对入学新生进行摸底考试,成绩优异的编入重点班、高阶班,其他新生则编入普通班。从师资配置到教学内容上有明显差异,重点班配好老师+高阶教学内容,普通班情况不言而喻。
甚至有的学校还出现特殊分班,比如将当地干部子女集中编入一个班,然后配置优质师资。这在学校部分师生中是公开的秘密。而部分家长在择校的基础上,仍会找关系“择班”;有的家长择校无望后,就把精力放在“择班”上。可以说,分班不公已成为治理择校后的新问题。
显而易见,分班不公损害了教育公平。比如重点班不仅汇集了优质生源,而且占有优质师资,这对普通班的学生及其家长而言就有不公感。学校之所以如此分班,主要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为拉升升学率、培养尖子生而采取的措施,认为重点班学生可以为学校带来名与利。
对此,多地从去年开始推行“阳光分班”,以驱散以往分班不公“阴霾”。例如,安徽省严禁组织入学考试分班、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等行为,有效减少“择班热”现象;重庆市采取“双随机”模式——学生随机分班、班主任随机派班;贵阳用技术手段杜绝分班人为干预等。
为确保“阳光分班”公平、公正、透明,多地构建多方参与的监督网络,例如江西邀请纪检监察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及学生等代表共同见证,部分地区还通过网络全程直播;浙江嘉兴市则组织开展专项督查。让“监督的阳光”照进分班环节,无疑有“消毒”之效。
这些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此前治理“择校热”就是缩影。如今多地又将治理“枪口”对准“择班热”,也是从细节上推动教育实现公平,此举值得肯定。但目前仅限于部分地方,多数地方仍未对“择班热”采取有效措施。各地要主动作为,也需要“顶层设计”。
要想有效治理“择班热”,首先要明确严禁对新生摸底考试,这是分班不公的前提,也要禁止教育部门或原学校“分享”新生考试成绩。其次,通过公平合理的随机分配方式均衡班级学生和师资。再者,让纪委监委和学生家长参与监督。另外,分班后还要定期“杀回马枪”。
我们要意识到,无论是“择校热”还是“择班热”,都与教育公平背道而驰。既然“择校热”已被有效遏制,“择班热”也不难治理。关键在于,各地是否下决心推行“阳光分班”,是否对分班不公的学校进行问责,是否对应试教育体制在实践中偏离公平航向问题进行矫正。
实际上,学校分班是否公平合理,学生、家长、老师心里都有一杆秤。有关方面通过深入走访调查,完全可以摸清真相,开出更为精准有效的“药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