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了许久之后,武汉大学的杨某媛终于给出了回应。她通过邮件,向《中国新闻周刊》解释了外界对自己硕士论文的质疑。可她的这番解释,并没有让事件降温,反而让争议再一次推上风口浪尖。
杨某媛在邮件里提了三点。
一. 她早在此前便写过一份说明材料,认为已足以回应公众质疑,不需要再补充。
二. 论文中被指出的“1049年”“离婚法”等明显错误,她承认确实写错了,属于笔误或误删,如今已重新修改。
三. 她表示整个论文不存在实质性问题,希望社会能给予公正的学术评”。
言下之意,是把问题归结为小瑕疵,不必揪着不放。但若真只是如此,舆论也不会持续燃烧数月。
几位受访学者给出的评价要尖锐得多。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直言:这篇论文不符合基本的学术规范,甚至低于本科生的水平。错误并不是一两处,而是涉及数据、方法乃至文献综述,整体质量难以保证。
西南地区某高校讲师补充说,杨某媛的“拟面板回归”方法并未进行充分论证,数据剔除和模型检验不透明,这样的研究换到正常答辩环节,根本过不了。
学界共识也很清楚,个别笔误可以理解,但当错误成为常态,就已经不再是细节问题,而是学术态度和规范的问题。论文挂着“优秀”标签出现在知网上,却漏洞百出,本身就是一个悖论。
更让人疑惑的是,那场答辩。通常至少四五位导师会逐字逐句审核,提出修改意见,必要时要求二次答辩。如此多明显的问题,为何没有被指出?如果答辩本该是守门人,为何最后留下的却是一篇被卷入巨大争议的论文?
在公众的关注下,知网早前曾一天之内先下架、再上架这论文。知网客服给出的说法是:论文的撤下与上架必须经过学校和作者一道申请。但为何能如此闪电操作,至今没有明确解释。这种不透明只会让外界更觉得事有蹊跷。
如今,一个半月已过去,武汉大学的复核结果仍未公布。沉默让事情变得更加尴尬。原本只是一起涉及学生个人的论文问题,却因为官方迟迟不作为,逐渐变成了对高校学术信誉的拷问。
公众的质问,其实并非对个体的苛刻,而是对规则的期待。学术评价必须严肃透明,不容情面,也不容侥幸。如果错误可以轻描淡写称作小问题,那过去多少学生的辛苦付出,又该如何得到公平对待?
教育部早在数年前就设立了研究生论文抽检制度,被认定为不合格的学生可能面临撤销学位。制度的存在本是维护学术公信,但当眼前的争议已然公开到全国,最该行动的,偏偏迟迟没有声音。这才是让人最心寒的地方。
杨某媛在回应中反复提到“公正评价”。可真正的公正从来不是凭一句话争取来的,而要由独立的审查、透明的流程来保证。只有这样,才能让人心服。
一篇论文能引发如此风暴,说到底,是人们对学术最基本的信任被触碰了。学术可以允许错误,但不能允许轻率,更不能允许护短。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遮掩与漠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