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网炸锅,近手机圈最骚的操作,莫过于小米紧跟苹果步伐,直接跳过 16,发布 17 系列。很多人翻微博发现,十几天之前小米内部还把新机叫做16,一时之间全很多人说这次改名“太Low”“没骨气”,“盲目跟风苹果”“缺乏自信,亦步亦趋”,就这还想冲击高端?
但说真的,你别急,命名这回事,看似是玄学,实则是兵法。小米这一步,根本不是怂,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极其聪明的战略后撤:
小米品牌冲击高端化的策略可能有大的调整。
要知道,苹果新机上了国补优惠有的都杀进4K+的区间了,你还想着冲高端?卖高价?
很难了。
小米这次卢伟冰重新站上C位,熟悉的那套流量争议的打法又回来了。
在流量逻辑里,被人讨论远比无人问津要好。
哪怕很多人是来骂的,只要他们愿意打开微博、转发帖子、点击电商链接——这套打法就算成功了。
商业世界没有完美的策略,只有最合适的选择。
别忘了,小米17系列提前至9月发布,正面对标iPhone 17,这本就是一场硬仗。
如果按常规节奏宣传,很可能被苹果的光环彻底掩盖。
而通过“改名操作”,小米成功在发布会前赚足眼球,甚至让不少果粉也开始好奇:“硬刚苹果,小米这次到底行不行?”。
成为竞争对手的前提是,你至少看起来要像个竞争对手。
只要你一直喊自己在和苹果打架,那么大家就以为你是苹果的对手。
能成为行业第一的对手,那至少也是老二老三吧?
有这个认知建立起来,就足够了。
苹果新发布的产品名是手机消费的一个金标准,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参考。
首先,名字差距不能太大,苹果叫17你叫10086,消费者一看,感觉两者没关系啊,你这也没上牌桌啊。
但如果,苹果叫17,你还叫16,消费者直观感觉就是,你怎么比苹果还落后一代?
所以贴近,就是最好的方法。
手机命名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种心理暗示。
数字越大,产品越新——这是大多数消费者的直观认知。
小米如果这波硬着头皮发小米16,就会在名字上被iPhone 17“压一代”。
在营销的市场上,“晚一代”就是原罪。
所以小米干脆:你出17,那我也出17。
命名即战场,数字即武器。
这一跳,不是逃避,而是战术性贴脸。
几年前,小米喊出“冲击高端”的口号,数字系列一路从10冲到15,Ultra、Pro+各种后缀轮番上阵,看起来架势十足。
但现实很残酷:高端不是喊出来的,是产品实打实堆出来的、品牌一寸一寸熬出来的。
但是小米汽车出来之后,小米发现,高端化其实还有另一种打法,没必要在手机上死磕。
小米汽车已经成为小米高端化的新引擎。
今年3月,雷军在介绍小米15Ultra和SU7 Ultra时表示:“小米15Ultra和SU7Ultra是小米创业15年来最高端的产品“。
相比之下,手机业务在小米生态中的角色正在发生变化。它不再是唯一的高端化担当,而是整个生态中的一环。
这种转变,让小米手机可以更加灵活地调整市场策略。
小米的基因决定了:高端化是面子,性价比才是里子。
事实上,小米可能已经想明白了一个关键问题:不是所有品牌都必须做高端。
高端化,只要喊就行了,喊就可以低成本的向用户传递一种,我马上就要高端的感觉。
但是小米很清楚,如果真的敢要高溢价,用户会迅速的流失,性价比用户是最低忠诚度的用户,因为性价比而选择你,同样,当失去性价比的时候,他们会头也不回的离开。
性价比,是拿下市场和销量的法宝。
虽然两者不可兼容,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对标最高端的,同时给足性价比。
这才是最有效的策略,如果真的傻乎乎做高溢价,真去做高端,就真抓瞎了。
小米如果敢卖一两万的价格,无论料堆成什么样,撑不住就是撑不住。
高端化有高端的化的难处,不信,你看华为。
强行高端化,反而容易丢失基本盘。
更关键的是,手机行业已经进入“垃圾时间”了。
高端需要的关键要素,关键技术,在手机这个品类上很难做出来了。
因为已经过了那个窗口期了,但是电动汽车正在这个历史窗口期。
有很多行业第一次和世界第一可以砍下来,这些才是高端化的基础。
SU7 Ultra轻易的就破了量产轿车的多项记录,成为可以进入名人堂级别的产品,所以,小米可能根本就不需要做高端了,小米汽车扛下了这个任务。
小米手机,回到它最擅长的位置:性价比+流量打法+规模市场。
而真正的高端任务,交给了——小米汽车。
SU7一发布就爆单,30万价位说冲就冲,品牌形象一下子“高端”了。
车的溢价,反过来可以补贴手机的品牌价值。
这叫“车机协同”式高端化,手机负责走量,汽车负责走心。
这个看小米的人事安排也能看出端倪:
这波改名,明眼人一看就知出自谁手——卢伟冰,红米时代的“微博战神”,K40焊门员、Note系列小金刚之父,最懂如何用争议换热度。
你说他low?
他说你不懂流量。
提前一个月发布、改名对标、微博发言若有所指……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黑红也是红,雷总主攻汽车,卢伟冰主管手机业务,明显小米要回到过去的舒适区了。
我们必须认清一个现实:中国高端手机市场,早已是“华为+苹果”二人转。
苹果之所以今年拼命堆料,成为最安卓的一代苹果,不是因为良心发现,而是因为再不真香,就真没人买了。
而小米,在6000元以上的市场始终难以突破三成占比。
与其强行高端、硬刚巨头,不如退回自己最舒服的价位段:3000-5000元市场,用性价比卷友商,用流量打法打声量。
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相反,这是极其清醒的战略选择。
跳级命名、对标苹果、拥抱流量……这些看似突兀的操作,背后其实是一套逐渐清晰的战略转变:
产品上:不再强行高端,而是回归小米擅长的性价比路线;
品牌上:通过汽车建立高端认知,反哺手机业务;
营销上:重用红米式流量打法,不怕争议,只怕无声。
数字只是一个符号,但符号背后是心理战、流量战和定位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