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 年三月十七,李自成的农民军已围了北京城三天。煤山上的崇祯帝朱由检,望着远处烽火,手里攥着一封封催勤王的诏书 —— 可全国各地 200 位朱家藩王,没一个带兵来的。
几天后,他在歪脖子树上自缢,遗诏里写 “诸臣误朕”。可他没明白,那些流着朱家血的藩王,不是不想救,是不能救、不敢救,甚至不愿救。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朱元璋定下的规矩说起。
![]()
洪武三年,朱元璋把儿子们分到各地当藩王。北平的朱棣、西安的朱樉、太原的朱棡,个个手握兵权,既能守边疆,又能护皇室。朱元璋觉得这样 “朱家天下永固”,却没料到,藩王会成后来的 “包袱”。
朱棣发动 “靖难之役” 后,一切变了。他自己是藩王造反上位,最怕别人学样。登基后立刻削藩:收回藩王兵权,禁止参与朝政,连离开封地都要报备。到后来,藩王们连农具都不能私藏,怕被说成 “练兵”。
锦衣卫和东厂的眼睛,更是盯着每个藩王。秦王在府里唱了段戏,第二天就有太监来问 “是不是嘲讽朝政”;楚王给下属赏了块玉,就被参 “结党营私”。久而久之,藩王成了被圈养的 “肥猪”—— 只知享乐,毫无能力。
到明末,藩王们的日子过得极奢。河南的福王朱常洵,占田两万顷,府里金银堆成山。他每天吃的宴席要几十道菜,而河南百姓连树皮都啃不上。有人劝他捐点钱赈灾,他却说 “我的钱是父皇给的,凭什么捐?”
可最先想救崇祯的,也是个藩王 —— 唐王朱聿键。1636 年,阿济格率军围京师,唐王在南阳招募了几千乡勇,想进京护驾。他骑着老马,带着乡勇往北京赶,没走多远,河南巡抚杨嗣昌就参了他一本。
理由是《皇明祖训》里 “藩王不得入京”。崇祯帝本就多疑,怕唐王趁机夺权,二话不说把他贬为庶人,关在凤阳监狱里七年。这一下,所有藩王都懂了:出头就是死,不如装聋作哑。
![]()
朱聿键在监狱里啃着发霉的窝头时,福王在洛阳过着神仙日子。1641 年,李自成攻洛阳,守城将士求福王捐钱买粮,他磨磨蹭蹭拿出几万两 —— 可这些钱到士兵手里,只剩零头,全被太监和官员贪了。
福王气坏了,之后一分钱也不肯出。他觉得 “钱扔出去也是打水漂”,却没想想,城破了,他的钱和命都保不住。果然,洛阳城破,李自成把他和梅花鹿一起煮了,成了 “福禄宴”。《明季北略》里写,百姓听说后,没一个同情他。
福王的下场没吓醒其他藩王,反而让他们更抠。1643 年,张献忠攻武昌,楚王朱华奎的府里藏着上百万两白银。大将左良玉求他拿点钱当军饷,他指着朱元璋赐的镶金太师椅说:“要钱没有,这椅子你们卖了吧。”
左良玉的士兵心寒了。他们饿着肚子打仗,藩王却守着金山不撒手。晚上,士兵们悄悄打开城门,张献忠的军队没费力气就进了城。楚王一家被扔进长江,楚王府的金银,全成了起义军的军饷。
蜀王朱至澍更荒唐。张献忠快打到成都时,守城将领刘志博求他捐钱,他竟说:“我府里有座闲置宫殿,你们拆了卖木料吧。” 刘志博气得发抖:“殿下,李自成来了,这宫殿他可不会拆,会直接占了!”
蜀王还是不肯松口。最后成都城破,他带着小妾投井自杀,府里的钱财被张献忠搜出,足足装了几百车。有士兵叹:“要是他早拿出点钱,我们也不至于不抵抗。”
最惨的是秦王朱存极。他在西安看着唐王被关、福王被杀、楚王投江,却还是舍不得花钱。冬天士兵冻得穿单衣,他府里的棉衣堆成山,也不肯发一件。李自成打来时,士兵们直接放下武器,西安城不攻自破。
秦王一家几百口人,全被李自成杀了。临刑前,他还喊 “我是朱家子孙,你们敢杀我?” 可没人理他 —— 百姓恨他,士兵恨他,连起义军里都有人骂 “这种废物,早该杀”。
藩王们不愿救,还有个重要原因:崇祯帝的 “刚愎自用”。他在位 17 年,换了 50 个内阁大臣,对谁都不信任。卢象升率军抗清,他却派太监监军,处处掣肘,最后卢象升战死,崇祯还怀疑他 “通敌”。
东林党也在添乱。这些文官嘴上喊着 “忠君”,实则贪腐成风。福王捐的钱被他们贪,崇祯让王公大臣捐款,他们哭穷说 “家里只剩几两银子”,可李自成进城后,从他们家里搜出几百万两。
藩王们看在眼里,心里清楚:就算自己出钱出兵,钱会被贪,兵会被坑,最后还可能被崇祯怀疑。不如守着自己的封地,等局势明朗 —— 有的甚至偷偷和李自成、清军联系,想留条后路。
历史学家孟森在《明史讲义》里说:“明之亡,亡于藩王制度。” 朱元璋想让藩王护皇室,结果藩王被圈养得毫无用处;朱棣怕藩王造反,却让皇室失去了最后的屏障。到明末,藩王成了 “蛀虫”,啃空了大明的根基。
百姓的反应更能说明问题。李自成打洛阳时,百姓帮着起义军攻城;张献忠攻武昌时,有人给他们带路。因为在百姓眼里,藩王和贪官没区别 —— 都是吸他们血的人。崇祯帝以为 “君权天授”,却忘了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1645 年,被圈禁七年的朱聿键在福州称帝,成了南明隆武帝。他想重振大明,可此时的朱家藩王,有的投降清军,有的割据一方。他手里没兵没粮,最后被清军俘虏,绝食而死。
![]()
隆武帝死前叹:“朱家子孙,忘了朱元璋打天下的苦啊!” 是啊,200 位藩王,享受了 276 年荣华,却在国家危难时,成了袖手旁观者。他们不是败给了李自成、清军,是败给了自己的贪婪和无能。
如今再看明末历史,会发现:一个王朝的灭亡,从不是某个人的错。是制度的缺陷,是统治者的昏庸,是既得利益者的冷漠,一点点把它推向深渊。崇祯帝的自缢,藩王们的袖手旁观,不过是这出悲剧的最后一幕罢了。
而那些被圈养的藩王,也用自己的下场证明:靠血缘维系的 “铁饭碗”,终究不牢靠。一旦天下大乱,再厚的家底、再尊贵的身份,都护不住自己 —— 这或许是明末给我们最深刻的教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