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AI圈的00后,正把“卷”拧到极致。
不是996,是一周硬扛92小时连轴转。
工位旁堆着冷掉的预制餐,下班回的“家”是仅够塞张床的“棺材房”,转身都得蹭着墙。
明明该是闯新鲜、玩创意的年纪,却把日子过成了“工作-睡觉”的机械循环。
可他们这么拼,真能抢到AI风口的入场券?还是早被行业内卷裹着,连喘口气的机会都没有?
拼命创业,值吗?
看完硅谷这群年轻人的创业故事,有人会觉得热血沸腾,也有人会忍不住皱眉头。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每周工作92小时、住‘棺材房’”的疯狂。
咱们不妨从几个不同角度,聊聊这股狂热背后的疑问。
或许有人会说:“他们这么拼命真的值得吗?
把身体熬垮了、家庭顾不上,就算最后成了,又能怎样?万一方向错了,不就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这话其实没毛病。
有一个叫Kausas的,度假都得半途飞回来,还有HaseabUllah每天靠外卖凑合、住封闭睡眠舱,长期这么折腾,身体早晚会亮红灯。
而且创业本就是“九死一生”,AI领域竞争更激烈,就算熬够了时间,也未必能摸到“百亿市值”的门槛。
但换个角度想,这些年轻人也不是“瞎拼”。
他们大多有明确的目标,比如Kausas为公司拉来5100万投资,Chaturvedi卖掉第一家公司赚了6位数,说明他们的努力不是只靠“熬”,还得有能力、有判断。
再说,他们对“值得”的定义和普通人不一样。Kausas觉得去大公司当程序员“没劲”,EmilyYuan觉得酒吧不如创业有意义,对他们来说,追逐目标的过程本身就比“舒服”更重要。
当然,这不是说“拿健康换成功”合理,只是咱们得承认,每个人对“代价”的接受度不同。
从另一个角度看,还有人会质疑:“他们把‘工作生活平衡’当笑话,连社交都围着工作转,这不就是在制造焦虑吗?
让其他年轻人觉得‘不这么拼就不正常’,是不是太扭曲了?”
确实,这种氛围很容易让人有压力。比如24岁的MackayGrant连毕业典礼都不参加,23岁的EmilyYuan把休息时间全用来搞工作社交,看起来好像“不拼命就会被淘汰”。
尤其是对刚入社会的年轻人来说,很容易被这种节奏带偏,以为“只有住办公室、不娱乐,才算真努力”。
硅谷狂热,凡人勿近?
但咱们也得想想硅谷的大环境。AI浪潮来得太快,机会窗口期可能就那么几年,他们怕“错过”。
就像JaredFriedman说的,现在像极了互联网刚诞生的时候,大家都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自然会有紧迫感。
而且,不是所有人都在“被迫焦虑”,比如Arlan说“从未想过把创业和个人生活分开”,对他来说,工作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是别人逼的。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工作生活平衡”就该被否定,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这种强度,更不是所有行业都需要这样的节奏。
还有人可能会问:“这些人要么是斯坦福、MIT辍学,要么有YCombinator背书,普通人根本没这条件,这股‘狂热’是不是只属于少数‘特权阶层’?
会不会让普通人觉得创业遥不可及?”这话戳中了一个关键点。
一些创业者大多起点不低:AmoghChaturvedi是斯坦福辍学生,Arlan靠AI工具拿到斯坦福暑期工作,还有人直接拿到投资人的支持。
这些资源不是普通人能轻易获得的,说他们的“狂热”有“特权滤镜”,其实很客观。
但也不能完全这么说。
比如HaseabUllah是用自己的积蓄创业,住的是700美元一个月的改造公寓,没有名校光环,也在咬牙坚持。而且,这种“狂热”背后的“敢闯”精神,其实对普通人也有启发。
不一定非要辍学去硅谷创业,而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明确的目标、愿意付出努力。
当然,我们也得清醒:硅谷的机遇和支持体系(比如YCombinator的孵化、投资人资源)不是到处都有,普通人没必要盲目跟风,更该理性规划自己的路。
结语
其实说到底,硅谷这群年轻人的狂热,是时代浪潮下的一种选择。
它有积极的一面。推动AI技术进步,也让“敢想敢干”的精神被看见;也有需要警惕的地方,健康风险、焦虑传递、资源差距。
我们没必要把它捧成“成功模板”,也不用把它贬成“非理性疯狂”。
毕竟,成功从来没有唯一路径,关键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既不盲目追逐别人的“疯狂”,也不轻易否定别人的“热爱”,这才是对“创业”和“人生”最理性的态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