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夏末秋初,清晨的阳光洒进成武县人民医院“晚霞红光”银龄书院,七八位白发老人正围坐在一起,握着毛笔认真临帖。退休教师刘阿姨笑着说:“以前闲着就是看电视,现在好了,每周都能来写写字、听听戏,心里特别踏实。”
成武县立足长寿之乡、孝贤之乡特点,在全龄覆盖、全域共享、全面供给基础上,以传承中华传统美德为核心,以推进社会和谐为目标,以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为任务,以11家银龄书院为载体,拓展服务阵地,建强师资力量,发挥文明实践活动优势,满足老年人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实现优质文化触手可及。
资源整合,让“文化会客厅”尽善尽美
“以前这儿就是个闲置角落,现在成了我们每天的‘打卡地’!”在苟村集镇大曹庄村幸福院里,居民李大爷一边修剪共享菜园里的蔬菜,一边乐呵呵地说。
成武县坚持多元建院,巧妙整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老年大学、医养结合机构等场地资源,嵌入文明实践广场、文化小公园等“微阵地”,开展“大树下”讲堂、“巷口”故事会、流动电影驿站等接地气的活动,构建起“15分钟文化圈”,实现“小空间大融合、微阵地广辐射”。
注重精准施策,深入挖掘村镇的历史文化、自然风貌和民俗传统,为每个书院量身打造特色品牌。比如,依托“三冉会文”典故打造会文书院,弘扬孝亲文化设立孝贤书院……一院一品,各有韵味。在伯乐故里,弦子戏、四平调等非遗项目走进社区,居民可亲手体验、亲身感受;“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中,剪纸、书法、民俗展演轮番上场,“郜城故事会”“伯乐讲堂”邀请乡贤讲述历史,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
全员参与,让“文化IP”各美其美
“我报名当了社区合伙人,教老人们用智能手机。”志愿者小张说。成武县建立“社区合伙人”机制,推行“社区+部门”“志愿+社工”“公益+市场”三级联动,各方力量协同,做好优质文化资源挖掘、整合、开发、下沉,有针对性地建立政策理论、文化传承、文艺精品、全民阅读、科学普及、体育健身、中医药文化等30多个类别线上线下资源目录清单,培育学院教师100余名,服务老年人教育教学。与“星火燎成”基层文化宣传队建设双轨并进,培育一批文化带头人,参与推动文化书院建设。推出黄河文化、农耕文化、传统文化等多条研学路线,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成武县强化供需适配,探索推动学校教师在文化书院讲学管理机制,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到书院教育教学中,从全县中小学选调20名专职教师,按照就近就便原则,服务银龄书院教育教学。坚持“一院一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地域、不同服务对象,设置各具特色的课程表,城区更加注重创新创作,乡村更加注重互动实践,养老机构更加注重文化涵育。“我们学校选派了5名专业教师。”伯乐第二初级中学校长刘建民说,“老师们从事手工制作、剪纸、太极拳、唱歌、书法等教学,在丰富老人精神生活、提升幸福感的同时,也增强了教师们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活动引领,让“文化营养餐”美美与共
成武县坚持老少互助,破题失意、失独、失孤、失业,在文化书院推广“童心悦暮年”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探索“老带小、小助老”互助共融模式,实施老手艺、老故事、老智慧,小陪伴、小科技、小喇叭,同学习、同实践、同心愿9大活动,制定美德积分办法,对老人与孩子们的美德行为进行正向激励,形成“老少同学、老少互助、老少共建、老少共享”格局,项目在全市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获得银奖。“我和孙子一起参加了活动,他教我和老姐妹们用手机拍照,我教他的小伙伴们编竹篮。”七十岁的王奶奶笑着说。
文化书院里不仅书声琅琅,还传来孩子的欢笑声。这里设置了少儿游乐场、老少共享书屋等,鼓励老年人学以致用,化身“共享爷爷”“共享奶奶”,参与共享带娃公益托管服务,开展和美家风、拾光微课等专题活动,探索亲子游、红色研学等室外课堂,在老年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少年儿童提供暖心服务,解决家长就业创业与带娃难兼顾问题。依托老年大学,组建“二春”文化宣传队,银发队员们走进乡村社区,用最朴实的吹拉弹唱,将党的政策带进寻常百姓家。
从适老化改造到儿童友好空间建设,从代际共融活动到终身学习体系,从接受社会服务到银龄力量反哺社区,推动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和谐的家庭关系、融洽的邻里关系、亲密的党群关系,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美德传承更有广度。(边路 张云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