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创板两融数据刷屏朋友圈,寒武纪单日融资净买入7.46亿的新闻更是引发热议。作为一个在量化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投资者,我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当这些数据公之于众时,真正的机会往往已经悄然流逝。
一、热闹的新闻背后是滞后的真相
9月15日的数据显示,科创板两融余额突破2400亿元大关,寒武纪、中芯国际等科技龙头获得巨额融资买入。表面看这是市场热情高涨的明证,但在我眼中,这恰恰是最危险的信号。
记得华尔街有句老话:"买传闻,卖新闻"。A股市场更是将这一特性发挥到极致。我们的市场有个独特的"抢跑文化"——资金总是提前布局,等到利好兑现时反而成了出货良机。这就是为什么散户总感觉"一买就跌":不是市场在针对你,而是你总在信息链的最末端。
二、量化视角下的资金博弈真相
这些年我最大的感悟是:新闻是用来佐证的,不是用来决策的。真正的机会往往藏在交易数据里。就拿最近的半导体行情来说:
8月12日寒武纪首次涨停当天,130家半导体概念股中有124家上涨。这种全面开花的行情让传统"抓龙头"的策略彻底失效。现在的市场生态已经变了——程序化交易让热点能在瞬间铺开,等你看到新闻时,早有一批人赚得盆满钵满。
这张图是我长期观察资金动向的工具。橙色柱体代表机构资金的活跃度(机构库存),蓝色柱体反映游资动向。当两者交汇形成紫色柱体时,就是典型的"抢筹"现象。在寒武纪案例中,游资提前几天就开始布局,等机构资金被迫接盘时,股价已经完成第一波拉升。
PS1: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三、破解信息不对称的密钥
通过对比多个案例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大资金的行动总会留下痕迹。他们或许能隐藏意图,但无法完全掩盖交易行为。这就好比在沙滩上行走,再小心也会留下脚印。
时代变了,如果说以前的投资工具是锦上添花,现在的投资工具就是必不可少,面对这么大体量的投资标的,效率是首先要考虑的,尽可能缩小自己的观察范围,否则很容易踩错市场的节奏。
我特别认同行为金融学的一个观点:市场是由人的行为构成的,而人的行为具有模式性。通过量化工具,我们能够将这些模式可视化。比如当某类资金持续活跃时,往往意味着他们看到了普通投资者尚未察觉的机会。
面对信息爆炸的市场,我有三点心得分享:
- 建立自己的数据观察体系。不要依赖二手信息,要学会直接从交易数据中获取洞见。
- 理解不同类型资金的行为特征。机构、游资、散户各有其操作逻辑,看懂他们的博弈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
- 保持独立思考。当某个消息铺天盖地时,要警惕这可能已经是行情的尾声。
回到开篇的科创板两融数据,这些数字本身没有对错,关键是如何解读。当寒武纪融资买入创纪录时,聪明的投资者应该思考:这些资金是刚开始布局,还是准备获利了结?答案就藏在更细微的交易数据里。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