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社会对已持续近两年的加沙战争愤怒情绪不断升温,本雅明·内塔尼亚胡总理发出警告称:以色列正面临“可能将持续多年的某种孤立状态”。这种情况下,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外别无选择。
即使被国际社会孤立,但也“不惧怕”
内塔尼亚胡在出席财政部会议时表示:以色列经济必须适应"自给自足的特性"——增强自主能力,降低对外部贸易的依赖,进而将国际社会对他们的孤立反噬效应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
"这是我深恶痛绝的说法",内塔尼亚胡坦言他虽不愿使用这个词语,但不得不承认“以色列正在遭遇越来越多国家的反对”。他指出,以色列必须独立发展自己的工业,尤其是国防产业。
内塔尼亚胡的这番表态,罕见承认了以色列在加沙地区持续升级军事行动所面临的巨大国际压力——包括被指控存在种族灭绝罪行,呼吁制裁以色列,支持并承认巴勒斯坦国的国家越来越多……
多年来,以色列凭借其引以为豪的高科技产业,一直被视作中东地区乃至全球的经济强国。但这场战争已经对它的经济造成冲击,成为该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代价最沉重的军事行动。
内塔尼亚胡将孤立局面部分归因于"极端伊斯兰议程",包括卡塔尔在内的敌对国通过社交媒体操控国际舆论,"使我们陷入某种孤立状态"——从产业发展所需的原材料、装备与设备,到武器及其部件进口都出现难题。
由于在加沙战争中存在着诸多恶行,以色列目前面临来自法国、荷兰、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的部分或全面武器禁运。不过,以色列大部分的武器来自美国,华盛顿并未实施任何此类限制。
不仅如此,特朗普还警告其他国家也不要对以色列实行武器禁运,并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美国对以色列的坚定支持,甚至在联合国等多边场合为以方提供强硬的政治庇护。
或许正是机遇这样的“坚强后盾”,内塔尼亚胡也有底气说“虽然不希望遭遇国际社会的孤立,但却不惧怕”。
以色列反对派,存在着不同观点
以色列反对派领袖亚伊尔·拉皮德对被孤立事件给予猛烈抨击,称:孤立不是命运的安排,而是内塔尼亚胡错误、而且是失败政策的结果。并说被国际社会孤立,会给以色列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害。
当晚,内塔尼亚胡在谈到经济问题时回应了"悲观论调",称以色列股市是“全球最强劲的”。还说以色列将继续增加对武器生产的投资,以避免依赖"那些向极端穆斯林少数群体投降的西欧国家软弱领导人"。
以色列财政部长贝扎莱尔·斯莫特里赫呼应了内塔尼亚胡总理的说法,在X平台上发文称:股市正在上涨,通货膨胀率下降,并对整个国家在加沙战争期间的卓越表现与经济治理表示赞赏。
同日早些时候,内塔尼亚胡与美国国务卿马克·卢比奥共同发表讲话。卢比奥盛赞:"以色列与美国在众多议题中展现了卓越的友谊,这些合作远超战争与和平的范畴"。
两人还批评了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计划在本月联合国大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的措施,严厉谴责这些国家是“不负责任的决定”,并试图通过外交渠道施加压力,阻止他们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的行动。
虽不赞同以色列的做法,但佩服他的“果敢、坚毅”
需知道,国际关系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判断题。从战略角度看,内塔尼亚胡面对压力所展现出的毫不妥协、直面孤立的姿态,确实体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坚定。
这种坚定,抛开道义立场的是非曲直,单从领导力与政治意志的角度而言,令人不得不侧目。在一个日益强调多边主义与全球协作的时代,他敢于反其道而行,将“自主自强”推向极致,甚至不惜付出经济与外交上的代价,这种决断本身就充满了争议性与戏剧性。
他的“果敢”本质上是一种以实力为后盾的战略豪赌,赌的是以色列的科技与军事自给能力能够抵消国际孤立带来的负面影响,赌的是美国这个关键盟友的支撑能够持续,而且是很给力。
这种做法固然展现了不畏强压的极端民族主义气节,但其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长期孤立可能窒息一个国家的创新活力,固化的对抗思维更可能关闭未来对话与和平的大门。
因此,我们可以批判其决策带来的“加沙人道主义危机”,不认同内塔尼亚胡处理巴以问题的基本逻辑,却难以忽视在这种高压和复杂局面下,一个领导者所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冷硬的“坚毅”。
这或许正是国际政治中最令人深思的悖论:有些勇气,值得注意甚至令人感叹,但其方向,却未必值得推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