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在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金华村的佘家贡姜厂内,工人们正忙碌地腌制、晾晒生姜,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姜香。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如林往返于生产区间,仔细查看每一道工序,确保生姜加工品质。
工人们在晾晒白姜。陈磊摄
铜陵白姜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种植,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制作技艺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铜陵白姜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也是佘家贡姜厂的负责人,金如林对铜陵白姜有着特殊的情感。他采用祖传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方式,坚守从白姜种植到加工的29道工艺,将佘家贡姜厂发展成集生姜种植、采摘、加工、销售、科普教育、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企业。
“我从小在铜陵白姜的核心产区长大,父辈们都从事白姜的种植、加工,我是在姜香中熏陶长大的,对白姜有着天然的亲近感。”金如林回忆起与白姜的渊源,眼中满是深情,“这白姜可是咱家乡的宝贝啊!当时就一个念头,得把它做好、推广出去。”
金如林(左一)正在指导讲解铜陵白姜制作工艺。陈磊摄
在种植环节,金如林积极引入现代科技。“过去挖姜田,全靠人工,劳动强度极大,对体力要求也高。”金如林介绍,现在他们用挖机作业,不仅能挖更深的土壤,更利于生姜生长,效率还大大提高。
在加工方面,金如林在沿袭祖传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满足现代人的口味需求。“最早我们只有作为贡品的糖冰姜,现在已经开发出6大系列20余种白姜产品,有罐装、坛装、真空包装等多种形式,口味也更加多样。”金如林说,他们还能根据客户需求定制产品,满足不同人对甜度、酸度、盐度的要求。
“以前铜陵白姜的包装都是坛坛罐罐,携带很不方便。”在包装上,金如林也下足了功夫,“现在我们开发的小包装,不管是居家日常用,还是旅行带着走,都很省心。”
铜陵白姜是铜陵“八宝”之一,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23年,铜陵白姜种植系统正式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也是安徽省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铜陵姜农创造出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芭茅搭棚遮荫三项独特栽培技艺,还总结出“深挖起垄、切芽播种、搭棚遮荫、收获手拔、姜阁储种、炉火催芽”二十四字口诀。
近年来,郊区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坚守农业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探索创新路径,引导农户发展白姜种植,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2025年,郊区白姜种植面积达769.5亩,全产业链产值近1亿元,带动650余户姜农本地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余万元。
工人对去皮后的白姜进行切片。陈磊摄
金如林便是当地白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其企业创立的“佘家贡”品牌成为铜陵市首个中华老字号,企业及品牌先后获得“安徽老字号”、安徽省“皖美农品”等荣誉。
除了在生产经营上发力,金如林还十分注重铜陵白姜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投资200余万元创办佘家贡姜书法院和佘家贡姜非遗馆,集中展示铜陵白姜悠久的文化及精湛的种植、加工技艺。
“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我会继续坚守传统工艺,不断创新,让铜陵白姜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让更多人品尝到这份独特美味。”谈及铜陵白姜产业的未来发展,金如林充满信心。(陈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