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之前,请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作为山西垫底的资源型城市,阳泉曾深陷发展困局,而占全市1.7%面积的高新区,却扛起了市区65%的发展重任,成为转型核心引擎。
这里藏着老国企与新体制共生的突围密码:始建于1924年的阀门厂从生存困境蜕变为 “专精特新小巨人”,高新区以 “三化三制”改革打破体制藩篱。
图片来源网络
即便“亏本造地”也要搭建产业平台,从企业重生到制度破局,阳泉正以敢闯敢试的实践,为北方资源型城市转型铺路。
老阀门厂的重生
在山西垫底的阳泉,占全市1.7%面积的高新区撑起了市区65%的发展空间,而始建于1924年的阳泉阀门厂正是这里的 “转型样本”。
这家曾陷入生存困境的老国企,如今靠低压大口径煤气阀拿下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还成了 “专精特新小巨人”。
2021年是转折点,高新区仅用半年就完成“退城入园”全流程服务,600万元配套投资落地,让企业从33亩老厂区搬进80平方公里新生态。
图片来源网络
同年股份制改革后,高新区持股60%形成 “管委会+市场化”模式,直接让产值增50%,专利数翻番。
在高新区对接下,企业还与全国唯一设阀门专业的兰州理工大学搞起产学研,甚至拿到了海外订单,踏出国际化第一步。
制度破局
阀门厂的蜕变,离不开高新区一场“动真格”的制度改革,2019 年启动的 “三化三制”改革,瞄准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首先砸了 “铁饭碗”。
高新区成立绩效管理中心,4个人要撬动几十年的老体系,他们学企业那套搞量化考核,把模糊的“工作表现”变成硬指标。
图片来源网络
改革后,中层干部没人敢 “躺平”,怕干不好被拿下,更关键的是人事变革:全员竞聘让像杨亚蓉这样的干部走上市阀门厂董事长岗位。
她感慨“按老规矩顶多当科长”,三年引进80多名研究生,工作人员平均年龄从45岁降到35岁,1990年出生的硕士赵宇姝三年就当上产业经济部负责人。
图片来源网络
不过改革也有堵点,高新区的“经济特种兵”难往市级调动,外面的干部也怕进来遇“玻璃天花板”。
亏本也要干
“我们是山西最后一名”,阳泉人的不甘藏在行动里,作为山城,这里造一亩地要70万元,工业用地卖30万元,每亩倒贴40万元。
高新区以前靠 “卖地皮” 过日子,2020年更名后咬牙补短板,哪怕 “亏本”也要建平台。
2024年终于迎来曙光:新引进项目税收占比首次超过原有项目,投资从 “基建主导”转成 “产业主导”。
图片来源网络
招商靠的是 “替企业算账”,上市公司多氟多考察18城后选阳泉,就因年产两万吨的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两个月。
结语
虽然曾因中美关系搁置美国项目,低空经济合作也卡过资金,但高新区仍在探索产城融合,想为北方资源型城市蹚出条路。
资源型城市转型从不是易事,但阳泉的实践证明:老国企能焕新,旧体制能突破,只要敢闯敢坚持,就有翻盘的可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