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坡肯定是退了,经常点外卖的朋友应该有清晰的感知,美团在进入9月份之后,“神券补贴”经历了断崖式的下跌。
9月份之前,美团主推的是“38-18”、“28-15”、“20-11”神券组合,并时不时的叠加免单(茶饮类)和“无门槛神券”。
在进入9月份之后,上述神券组合逐步取消了,取而代之的是“40-18”、“28-11”、“25-6”神券组合,消费门槛变高了,补贴则减少了。
点外卖的性价比正在肉眼可见的降低,而这种趋势几乎是一种必然。
因为“外卖与堂食价格倒挂”本来就是一种“扭曲的市场行为”,因为从商业逻辑上讲,外卖始终包含配送成本与便捷溢价,这决定了它的价格天然应该高于堂食。
外卖三方大战
所以,要理解外卖与堂食的价格倒挂,就得先拆解补贴逻辑。
第一,平台烧钱换市场。2025年上半年,美团、饿了么、京东到家、淘宝闪购等都投入了巨额补贴。京东在即时零售上的累计补贴和投入接近两百亿元,美团和饿了么随后加入战局,补贴规模都在百亿级别以上。这些钱很大程度直接流向消费者,拉低了点单价格。
第二,商家为了留住流量,常常被动参与活动。看上去订单增加了,但利润几乎被吃光。换句话说,补贴并非平台独自承担,商家也在分摊,而且很多商家苦不堪言。因为收入的增加没有带来利润的增长,对于各大商户的牛马来说,简直就是折磨,我们想象一下,活儿越干越多,薪水却原地不动,就问你绝不绝望?
第三,供应链的规模效应进一步加剧了这种错位。越来越多的餐饮店把预制菜搬到线上,降低了出品成本,借助外卖补贴,就能形成“线上比线下还便宜”的错觉,也就是说便宜建立在了“低质”的基础上。
因此,外卖价格倒挂并非“经营效率高”造成,而是平台资本驱动下的暂时性市场扭曲,因此绝对不可持续。
美团外卖小哥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补贴退坡之后,倒挂格局会如何演变?
如今,补贴退坡的信号已经出现。阿里内部在讨论补贴收缩,京东在部分城市降低了投入,美团也开始强调“精细化补贴”,而监管部门则明确提出要规范外卖平台的恶性竞争。
那么,价格格局会如何变化?
如果退坡温和且精准,平台将补贴集中在高频用户和核心品类,整体外卖价格趋于理性,堂食与外卖之间的价差缩小,但不会完全消失。
如果退坡过猛,外卖订单可能短期急剧回落,消费者回流堂食,商家毛利改善,但流量骤降带来新的不确定性。
如果转向非价格竞争,平台提升配送效率和服务体验,让外卖的“溢价”回归便捷本质,而不是靠补贴驱动。
这也是最理想的局面,但落地难度大,平台之间几乎是零和博弈,谁也不可能率先退出“价格竞争”,白白丢失市场份额。
换句话说,价格倒挂的“广度和频率”大概率会减少,但完全消失并不现实。
跌跌不休的美团股价
但你要问,这是商家希望看到的局面么?
我只能说,商家其实也很矛盾,对于商家而言,补贴退坡是一把双刃剑。
小商户最希望补贴减少。因为补贴常常被“摊派”到商家头上,虽然订单多,但净利润却被压缩。退坡反而让他们有机会恢复正常定价。
连锁品牌则态度复杂。它们一方面希望减少对补贴的依赖,保护价格体系;另一方面,又担心流量下滑影响业绩,因此更希望平台在补贴退坡的同时,提供数据分析、会员体系、广告投放等替代性扶持。
平台自身则最清楚补贴不可持续。巨额补贴让财报承压,看看美团今年的中报业绩和“跌跌不休”的股价,就能明白,平台自己也苦不堪言。所以,对于平台来说它们的理想状态是:用更精准的补贴与运营工具留住用户,同时降低资本消耗。
总结来说,大多数商家欢迎价格理性化,但希望平台别“一刀切”。退坡可以,但要有配套措施,避免订单大幅下滑,既要恢复价格,又要保住流量,典型的“既要又要”。
外卖补贴退坡,并不是简单的“价格回归”,而是一场围绕用户习惯、商家生存和平台竞争的再平衡。
在这场大补贴当中,看似消费者享受了红利,但从背后逻辑推导,消费者并不一定最终受益,因为消费者本身也是“劳动者”。
在所有品类的价格战当中,消费者都不会成为最终受益者,更低的价格,意味着更少的利润,更少的利润,意味着更低的工资或更精简的人员编制。说的更直白一些,就是降薪、裁员。
“价格战”,最终损害的是全民利益。
以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