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营市深入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将思政课堂搬到车间,把劳模请进校园,用真实的故事代替抽象的说教,用身边的榜样激发青年的理想。这不仅拓宽了思政教育的路径,更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有效传承,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生动的地方实践。
劳模工匠进校园,首先破解了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脱离实际”的困境。河口区总工会邀请全国劳模李利、东营工匠杨榕走进东营市理工学校,通过亲身讲述从农民工到技术能手的奋斗历程,把“劳动创造幸福”“技能成就梦想”的价值理念具象化、故事化。这种“面对面”的交流,让劳模精神不再是标语口号,而是可感可学的生命经验,极大增强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与实效性。
更重要的是,劳模工匠在校园中扮演了“精神引路人”的角色。他们不仅是行业中的技术标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传播者。如齐鲁大工匠张春荣在胜利第四小学分享她三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创新奉献的经历,不仅传递了知识,更在孩子心中种下了“敬业精业、追求卓越”的种子。这种精神层面的引领,比任何理论宣讲都更加深刻、更加持久。
东营市的实践表明,劳模工匠进校园不仅是一次活动,更是一种机制、一种文化。它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覆盖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多类型,逐步构建起“劳模引领—学生体验—社会共鸣”的育人生态。尤其是在践行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的背景下,此类活动为培养本土高素质技能人才、夯实人才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如何让“劳模工匠进校园”不止于“一阵风”“一场秀”,而是真正实现精神传承的常态化、长效化?笔者认为还需从以下几方面深入探索:
一是推动“进校园”走向“融校园”。要持续强化“劳模工匠兼职辅导员”作用发挥,不能仅限于报告会、宣讲课,而应推动劳模工匠参与课程开发、指导学生实践项目,真正融入育人全过程。
二是加强“双向体验”。在拓展劳模“走进来”、学生“走出去”的路径中,以项目化、课程化等多元形式,带领学生走进劳模工作室、企业车间、实践基地,在真实劳动场景中持续增强精神感悟、技能学习。
三是建立长效机制。工会、教育部门应携手制定中长期工作推进规划,明确目标、细化任务、强化保障,实现从“试点示范”到“全面覆盖”的系统推进。
四是注重内容创新与传播转化。鼓励劳模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如短视频、直播、实践工作坊等形式扩大影响,让工匠故事“破圈”传播,增强时代感与吸引力。
劳模工匠是一座城市的精神财富,更是青年一代成长路上的明灯。东营市以“劳模工匠进校园”为抓手,正在书写精神传承与教育创新融合的新篇章。唯有持续探索、不断深化,才能让这三种精神真正在校园扎根、在学生心中结果,照亮更多青春梦想、汇聚更强时代强音。(大众新闻记者 曹萌萌 余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