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行 iPhone 17 系列无线充电最高就 15W。
港版/海外版已经可以开更高档了——iPhone 17 到 25W,iPhone Air 20W。
只能说同一片天空,不同的待遇啊。
![]()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又阉割了?”
先别急着上火。这不是硬件不给力,是合规卡住了。
iPhone 17 走的是 Qi 2.2 新标准,它的无线充工作频率是 360kHz。这个频点在国内现行规则里不放行,所以国行机型系统层面不点亮高功率档。
拿去海外、换海外版本,同一个底座就能跑起来——证明硬件没问题,被锁的是功能。
范围不止手机。Apple Watch 在国内也吃不到“无线快充”这口饭,同样是频段原因。你看,逻辑是一致的。
![]()
那 15W vs 25W,体感差在哪?
总结起来三点:
•桌面碎片补电最明显。开会前放 20 分钟,海外版能多灌一点,国行就差临门一脚。
• 车载磁吸更敏感。夏天舱内热,底座一热机身跟着热,系统就降功率。15W“底子薄”,更容易被打回原形。
• 床头整夜冲基本无感。慢慢喂饱就行。
![]()
不过,别被“25W”四个字带节奏。无线充看的是稳态功率 + 发热控制。
不少号称 25W 的底座,三分钟热成小炉子,功率掉到十几瓦,实际体验并不比 15W强多少。
真要效率,USB-C PD 有线依旧是王道:20~30 分钟回一半,随插随走,发热也更好控。
有人会想要不要换海外版算了,我先来给大家把账算清楚:
售后按销售区域走,跨区保修肯定受影响
网络频段 / eSIM有没有完全满足你日常场景,提前搞清楚,别上车再补票。
支付与本地化有些能力看账号与区域政策,切来切去说话有点麻烦了。
![]()
如果你是车里磁吸 + 桌面碎片充重度用户,与其纠结 15W,不如把预算花在一套顺手的 PD 组合:
30~35W 氮化镓小头 + 短粗 USB-C 线 + 车载出风口支架(磁吸定位,线充补能)。导航稳、电量稳、发热也稳。无线充当“随手放上去不掉电”的托底就好。
有没有可能后面 OTA 放开?短期别指望。这件事不在工程师手里,在合规那头。要么政策变,要么厂商换一个符合国内频率的快充方案。两条都不是明天的事。
![]()
再说回开头的话,同机不同地,不是同机不同料。
都习惯了苹果慢充了,国行 15W 完全够了;你是碎片补电刚需,把精力放到 PD 有线 + 散热管理,收益会更大。
真要发烧友的话,你就考虑海外版吧,但前提是要知道海外版的制约。
不过,我是觉得无所谓,充电嘛,慢充还是快充都是充,非就是时间多点而已。
最后提个问:不知道评论区的朋友怎么想,留言聊一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