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凌晨4点,摩围山笼罩在夜色中,张正学头灯的光柱在玉米地里摇曳,他粗糙的双手熟练地掰下带着露水的玉米棒子。不到5点半,这些新鲜玉米已经堆放在重庆彭水县城十字街滨江路的潮汐摊位上,等待着早起买菜的市民。
清晨,记者跟随这位润溪乡白果坪村4组的农户,亲历了潮汐摊位背后不为人知的辛勤与期盼。上午10点,张正学的玉米已售出大半,卖出300多斤、收入近700元。笑容在他脸上绽开:“有了固定摊位,再不用东奔西跑,日子踏实多了。”
在彭水,像张正学这样受益于潮汐摊位的农户不在少数。他们不再是城市中“打游击”的流动摊贩,而是拥有了可以安心经营的固定场所。
城市治理的疏堵结合
彭水的潮汐摊位管理,源于对城市治理模式的重新思考。
2024年之前,彭水县城两江广场的混乱场景令人头疼不已。摊贩们为了争夺客流量大的位置,常常发生争吵甚至打架,附近的超市门口经常被挤得水泄不通,市民投诉不断。
面对这一难题,城市管理部门和辖区街道办没有选择简单的“一禁了之”,而是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听取各方意见,最终确定了“疏堵结合”的管理思路。
潮汐摊位的运营智慧
潮汐摊位,分布在彭水县城两江广场的夜市和十字街滨江路的早市两处。两江广场规划了46个夜市摊位,每个摊位3—5平方米;永胜菜市场则设置了超过300个早市摊位,辐射周边2万余居民。
摊位的分配采用公平抽签的方式。相关部门建立微信群,所有符合条件的经营者入群参与抽签,最初是每周抽一次,后来应摊贩要求,改为抽一次就基本固定,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
潮汐管理不仅仅是分配摊位,更包括一系列细致规定:经营结束后每个摊位的摊贩负责周边清洁,每月进行一次深度清洁。摊贩们自觉铺设吸油毡,减少对地面的污染,垃圾随手带走。
摊贩生活的真实变化
张红是两江广场夜市的老摊主,每天下午5点出摊,卖炒饭、炒面和炒粉。“每份8块钱,生意好的时候一天毛收入快1000块钱了,平均每天500多块钱是有的。”这份收入是张红一家五口主要的生活来源。
娄洪均的梅干菜扣肉饼摊位同样支撑着一家七口的生计,包括三个孩子的读书费用。“最多时一天能收入千把块钱,3个娃娃读书也主要靠这个摊。”
潮汐摊位不仅提供了生计保障,更给了摊贩们尊严和安全感。他们不用每天抢位置,可以安心地专注于经营。
多方共赢的管理成效
潮汐摊位的设置实现了摊贩、市民和城市管理的多方共赢。摊贩有了固定场所和稳定收入,市民可以方便地购买到新鲜实惠的农产品,城市管理也变得有序高效。
拥堵问题得到了解决,市民购物更加方便。深夜收摊后,两江广场也不再是“一地狼藉”。
城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他们不再追逐摊贩,而是学会了“读懂一条街的心跳”,通过与摊贩的沟通协作,实现柔性管理与刚性约束的有机结合。
潮汐摊位,在不靠海的彭水,于夜色与晨光之间,凝结成了另一种温柔。夜晚,它们如繁星点亮街头,烤架上升起袅袅烟火;清晨,它们又变作农田的延伸,沾着露水的玉米与番茄在曦光中列队。而支撑这呼吸节奏的,正是这座城市以尺规丈量出的深情。
彭水的潮汐摊位管理,用一种充满温度的方式证明了:城市治理不仅仅是规则和约束,更是理解与包容,让每个人都能在平凡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幸福。
上游新闻 谭柯 实习生 张一诺 通讯员 赵勇 廖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