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旅特色IP出圈出彩 文化和旅游部将联合川渝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

0
分享至


重庆夜景。重庆市文旅委供图

9月16日,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专场。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石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多名相关负责人现场就相关热门问题答记者问。

重庆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石强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发布会上,石强从4个方面介绍了“十四五”时期重庆文化和旅游发展成效。

“五年来,重庆推动产品创新、产业升级,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石强介绍,比如产品供给持续丰富,红色旅游、都市旅游、生态旅游等蓬勃发展,长江索道、两江游船等“江崖街洞天”新场景,风貌街区、山城步道、高空云端等文旅特色IP出圈出彩。A级旅游景区从209家增至323家、旅游度假区从22家增至32家等让游客有更多出游选择。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452.7亿元,年均增速10.6%,旅游业增加值1401.3亿元,年均增速9.3%。

此外,重庆推动文化惠民、艺术攀峰,让“精神滋养”浸润万家。文化设施全面完善。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文化客厅”,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等设施1.5万余个。建成“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91个,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873平方米,让市民在15分钟步行时间内,就能享受阅读、演出、艺培、展览等文化服务。

不仅如此,重庆推动文物保护、活化焕新,让“巴渝文脉”薪火永传,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登录不可移动文物2.6万处、可移动文物148.2万件,涪陵白鹤梁题刻、中国传统盐业遗产、川渝宋元山城防御体系、蜀道(重庆段)成功列入“申遗”预备名单,为群众提供更加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滋养。

最后是推动品牌宣传、市场治理,让“新韵重庆”走向世界,文旅形象不断提升。创新推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文旅宣传品牌口号,成功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等品牌节会,组织开展蛇年央视春晚重庆分会场、“魅力重庆”无人机灯光秀等现象级引流活动,重庆文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有效提升。

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刘晓年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上游新闻记者从发布会获悉,今年10月,文化和旅游部将联合川渝两省市政府举办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评剧目、特邀剧目展演以及全国优秀美术作品、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等艺术活动,将在重庆陆续展开。

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刘晓年介绍,承办中国艺术节,是检验一个地区文艺事业发展状况的试金石。“十四五”期间,重庆在艺术领域不断改进文艺创作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统筹推进舞台艺术和美术发展,群众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刘晓年表示,“十四五”期间,“渝字号”精品力作实现舞台艺术主要门类国家级奖项荣誉全覆盖,包括川剧《江姐》获文华奖,舞剧《绝对考验》获荷花奖,歌剧《尘埃落定》获圆梦奖,魔术《天女散花》获金菊奖,四川扬琴《血写春秋》获牡丹奖。优质演出供给丰富多彩,9家市级文艺院团年度演出超2000场;舞剧《杜甫》全国巡演突破200场。

让重庆旅游“出圈”又“出彩”


罗绍禄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近年来,随着李子坝轨道穿楼、无人机灯光秀、洪崖洞夜景等现象级IP的爆火,重庆持续吸引着全球游客。“十四五”期间,重庆在培育旅游产品、增强市场吸引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对此,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副主任罗绍禄介绍,“十四五”以来,重庆立足以多元化的产品供给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培育形成了以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都市景观、游轮游船、温泉康养、旅游演艺等为代表的旅游产品体系。

例如突出擦亮“三张名片”,让重庆旅游“出圈”又“出彩”。立足江河纵横、名山荟萃等资源优势,持续提升“世界山水都市”“壮美长江三峡”“多彩风情武陵”文旅名片,依托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渝东南生态民族旅游文化节等节会平台,推动跨区域联动、宽领域合作。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渝东南武陵山区旅游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6.7%、9.1%、10.7%。

下一步,重庆将加强旅游精品培育、特色线路打造,提升构建国际化旅游产品集群,让雄奇山水焕发时代新颜,让八方游客感知重庆新韵。

博物馆“一票难求”成文化现象


幸军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社会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博物馆“一票难求”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

在这一背景下,重庆在“十四五”期间推动文物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并在惠及民生、促进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委一级巡视员幸军表示,重庆博物馆年度参观人次突破4000万,节假日三峡博物馆“一票难求”,这为重庆文物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动力。在此背景下,重庆紧紧围绕“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要求,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比如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2.6万件三普文物全部完成复查,新发现超3300处;新公布两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88处。实施文物保护项目870个,以文物系统性保护为抓手,有力支撑长江、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涪陵白鹤梁题刻等4处遗产点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此外,重庆深化考古研究,探源巴蜀文明。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蜀道工作计划(2024—2028年)”,深入开展巴蜀文化起源、发展与交融研究,探明蜀道荔枝道发展历程。实施759项主动性考古发掘和基本建设考古项目,出土文物1.9万件/套,出版考古专著104部。

数据显示,全市新增备案博物馆45家,总数达150家,其中免费开放131家,占比87%。2024年参观人次达4200万,居西部省市区第3位。

市民享受9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钟前元在发布会上介绍相关情况。

今年,重庆已经陆续建成了9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以及数字化文旅服务产品,不少市民关心怎样才能更加便捷地了解和享受到周边的公共文化服务。

对此,重庆市文化旅游委一级巡视员钟前元介绍,可以通过手机端“渝快办”“支付宝”“微信”等,搜索“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小程序,实现市内文博场馆、展览演出、讲座培训、活动直播等“一屏尽览”“一键触达”。

据介绍,重庆积极推动公共文化数智赋能。依托“智慧文旅”行业大脑,聚焦“文化资源均衡配置、服务供给精准触达”,打造了“渝快文化生活”“惠游重庆”“巴渝文物”等三个数字化综合应用场景,实现文图博美等2万个公共文化设施、167个景区景点、2.6万处不可移动文物可查询定位、可评价反馈,已发布推送5.3万余场次文化活动,配送演出、培训、讲座等“百姓点单”流动服务15万次,惠及3200余万人次,切实让群众对身边的文旅资源可见、可感、可及。

值得一提的是,重庆市少儿图书馆新馆、罗斯福图书馆活化改造后即将投用。在织密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方面,重庆推动全市文博场馆、各级文化服务阵地在免费开放基础上,实现周末节假日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培育463个公共文化新空间嵌入小区、植入商街、融入公园,让“小而美”的城市书房、演艺空间、非遗工坊、乡情陈列馆等遍布城乡;“一卡通”图书通借通还扩展延伸到学校、医院、景区、游轮、轨道站点、职工书屋等2841个借阅点,面向中小学生免费开通公共图书借阅卡203.6万张。

上游新闻记者 张皓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上游新闻记者甘侠义拍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上游新闻 incentive-icons
上游新闻
重庆“门户级”新闻客户端
232331文章数 58392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