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 伪满洲国公布《国兵法》及《兵役法施行令》(1940 年 9 月 15 日)
档案引用:1. 《伪满洲国史》(吉林文史出版社 1980 年版,第 421 页)记载,“康德七年(1940 年)9 月 15 日,伪满洲国国务院公布《国兵法》,规定‘满洲国国民年满 19 岁者,男子均有服兵役之义务,服役期为 3 年,期满后转入预备役’”;2. 伪满国务院公报第 589 号(1940 年 9 月 16 日版)附件显示,同日配套公布《兵役法施行令》,明确 “免征范围包括残疾者、独子、教师及从事军需工业劳动者,缓征期限最长不超过 2 年”。
故事化解读:
•关键词:殖民征兵、民族反抗、战争机器
•扩展:日本自1931年9月18日发动偷袭侵占东北,1932年3月9日成立伪满洲国以来,便开始牢牢的控制着东北地面,利用各种手段,窃取东北的资源财富,为其邪恶的注定失败的“大东亚共荣”阴谋添油输血,与整个世界热爱和平的力量敌对。
•到了1940 年的时候,日军在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的同时,又开始筹备邪恶的太平洋战争。妄想在北美重演9·18的旧戏,通过一举征服美国来以实现全面解套。这个想法当然是幻想,也非常疯狂,但是日本本国的绝大多数人,却对此深信不已,并付诸实施。
•因为缺少兵力(大部分日军精锐需要调往更重要的战场),各处都急需补充兵力。这种形势下,为了更好的吸取东北的人力资源,日本利用伪满洲国的政权机器,出台了《国兵法》这个吸血工具。这一法律通过强制征召东北青年,一方面减少日军本土征兵的压力,另一方面将东北民众绑上侵略战车,实现“以华制华”的邪恶目的。
•但是,日本的这一阴谋,理所当然的遭到了东北人的反抗。
•据伪满治安部 1941 年《兵役实施年度报告》(藏于吉林省档案馆),首批征召的 1.2 万名士兵中,大约有三千余人人以“自残(如剁指)”、“逃亡” 等方式进行抵制。长春城郊曾发生约二百余名青年,一起抱团逃往长白山抗日根据地的事件。虽然这一义举最终被伪满军警镇压,但还是沉重的打击了日伪势力嚣张的气焰,使他们知道东北人并不是任由他们支配的炮灰、弹药。
•即便被迫入伍的东北青年,也一直没有停止过反抗行为:伪满军第 3 混成旅士兵曾经在训练时故意损坏步枪准星;运输队士兵曾经将弹药故意丢弃在路边,供抗联部队取用,凡此种种 “消极抵抗” 使得伪满军的实际战斗力始终处于极低下的状态。
•这也成为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不得人心的直接见证。
风物清单 满族“晒秋祭”(农历八月・公历 9 月中旬)
习俗溯源:据《满族风俗志》(辽宁民族出版社 1992 年版)记载,满族先民以农耕与渔猎结合的生产方式为生,农历八月(公历 9 月前后)秋收结束后,会择晴朗之日举行 “晒秋祭”,核心是祭祀 “农神”(保佑五谷丰登)与 “山神”(庇佑狩猎顺遂),沈阳新宾满族自治县作为满族发祥地之一,至今完整保留这一习俗,通常在 9 月中旬(与 9 月 15 日时间高度契合)举办。
文化细节:
1.晒粮仪式:清晨,满族人家将收获的玉米、高粱、大豆用红绳串成“粮串”,挂在院外特制的木架上,形成 “金穗满架” 的景象;主妇会挑选颗粒饱满的谷穗、糜子,用红布包裹后系在门窗两侧,象征 “留住丰收福气”。
2.萨满祭祀:正午时分,部落萨满身着绣有云纹、鹿纹的神衣,手持蒙皮神鼓,在晒场中央吟唱《秋祭神歌》,歌词“谷穗垂金映日红,山神赐猎满山中” 传递对自然的敬畏;祭祀过程中,萨满会向天地敬献新粮制成的 “黏糕”,并洒米酒祈福。
社群互动:祭祀结束后,全村人聚集晒场分享美食—— 用新收糯米做的 “苏子叶饽饽”、红豆沙馅的 “打糕”,青年男女通过 “踢花毽”(以踢够 100 下为胜)、“射柳”(用弓箭射断柳枝)等传统游戏互动,长辈则在一旁讲述满族先民 “刀耕火种”“进山狩猎” 的往事,让农耕与渔猎文化记忆代代相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