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发现15岁的女儿恋爱了。
她对孩子说:“你现在这个年纪不适合谈恋爱,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习上。”
孩子乖巧地回答:“好的,妈妈。”
但之后,孩子并没有结束那段关系。
学员说,她心里总觉得不踏实,可又不知道该怎么引导孩子。母女俩平时关系挺好,这次孩子也没顶嘴或发脾气,反应特别平静。
但正是这份“表面的答应”,反而让妈妈感到一种无力:孩子看似听话,却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她却无计可施。
我对这位妈妈说:
你的孩子很聪明,她知道怎样回应能让你暂时安心。而你之所以仍然放心不下,是因为你潜意识中也明白:真正要处理好“早恋”这件事,光一句“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是远远不够的。
你们之间,缺的是一场深度而有效的沟通。孩子所用的,其实是一种“权宜之计”。
为什么会这样?
一、你对孩子的深度了解不够,没能真正走进她的世界
这并不只是你知不知道“她平时跟谁玩”,而是指,你是否了解她情绪变化的起因、她在学校里是否自信、她如何看待喜欢与被喜欢、她有哪些不愿跟你说的心思和秘密。
孩子爱你吗?她很爱你、很在乎你的感受,你们关系也很好。
但是,爱,并不必然带来默契与敞开,不等于孩子“愿意什么都跟你说”。
就像有些夫妻,一方甚至愿为另一方付出生命,却不愿分享内心的脆弱或迷茫。
二、你没有“影响孩子”的策略,只有“要求孩子”的习惯
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除了“温和地劝说”......
你是否有更系统的方法,去赢得孩子的信任?
是否能把握沟通的关键节点,来恰如其分地影响孩子?
是否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情感权威?
想要有效教育,光靠家长的身份压人是行不通的,得让孩子打心底认可你、愿意听你的。
很多家长误把“语气温和”当作沟通技巧,却忽略了,如果沟通是缺乏策略的,哪怕再温和,也是无效沟通。
三、你对孩子的高维引领远远不够
当孩子陷入早恋,大多数家长只会说:“你这样会影响学习。”然后呢?没下文了。
但如果你能跳出这个层面,和她聊聊例如......
“什么是真正的喜欢?”
“你欣赏对方身上哪些特质”
“怎么判断一个人值不值得深交?”
“读书时代的感情,怎样更好地帮助我们成长?”
如果你能带来更高级的视角、能启发孩子的思考,或许孩子会更加愿意坐下来好好跟你聊。
她之所以选择“权宜之计”,是因为她预判了你的反应,她知道继续说下去,也无非是老生常谈、重复说教。
既然得不到新的可能,又何必给自己惹麻烦呢?
值得庆幸的是,你们的关系还不错,所以她选择用“好的,妈妈”来避免冲突。
如果换成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情况会惨烈许多,孩子可能冷漠反驳、甚至直接开怼说“跟你说了,你也不懂”。
这些现象,不是“叛逆”,恰恰代表孩子正在成长:
她开始意识到父母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完人,父母也有认知的局限。这是青少年“去理想化”父母的正常心理发展阶段。
最后说说什么是“权宜之计”?
就是你提出要求“不要早恋、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她口头应允,因为她知道继续聊下去没有价值。
所以她选择用一种不引发冲突、不激怒你的方式,快速结束对话,但行为上不改变。
一个人之所以使用权宜之计,本质上,是因为内心不认可对方的段位、觉得对方还不具备和自己深入交流这个话题的“认知资本”,不想继续探讨这个问题,所以用看似温和的回应来达到“打发对方走人”的效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