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县第四小学的孩子们正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上课。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姚凡 摄
在晋城,改革的春风正吹遍每一个角落。从政务服务领域“高效办成一件事”的便捷高效,到“一元公交”串联城乡的温暖实惠;从教育领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稳步推进,到乡村大地上“村改居”、电商赋能等乡村振兴举措的蓬勃开展……
晋城正以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改革创新行动,在民生改善、教育发展、乡村振兴等多个维度发力,为这座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让群众收获满满的幸福。
以改革之力
筑牢民生幸福基石
晋城,这座充满活力与温情的城市,正以扎实行动在“高效办成一件事”“数字政务门牌”“一元公交”“长护险”等领域,为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福祉。
作为国家政务服务领域的重点改革项目,“高效办成一件事”在晋城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崔璨介绍:“国家通过清单形式,已先后发布了四批共计42个‘一件事’重点事项,而晋城市在国家基础上,还创新推出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件事’服务。这些重点事项基本涵盖了经营主体和个人全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办事。”
“数字政务门牌”则是晋城市深化“一枚印章管审批”改革、提升政务服务效能的又一创新成果。晋城市行政审批服务管理局工作人员蔡科介绍,该平台于2023年12月底上线,围绕企业群众常办的高频事项,进行了全要素的标准化梳理,提供了口语化的办事攻略、智能导航、网上预约等便捷功能。目前,该平台已上线市本级及城区472项高频事项,覆盖13个部门,累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6000余次。
城市公共交通,是连接城市与乡村、串联千家万户的纽带。2020年,晋城市在全国率先实现“一元公交”市域全覆盖,跨省市城际公交票价优惠超60%,跨县区城际公交票价降幅超过90%。“一元公交”不仅拉近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更带动了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活跃,促进了沿线乡镇的路、景、村、业的统筹发展,生态农业、采摘体验等产业加速崛起。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晋城市作为我省唯一试点城市,积极探索创新,打造出高质量的“长护险”晋城样板。
晋城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晋城市构建了配套完备的政策制度体系,形成“1+8”工作体系,精算筹资标准,建立个人、单位、政府三方共担的筹资机制,出台包含45项护理服务项目的《长护险护理服务项目清单》。
记者了解到,试点开展以来,晋城市已准入定点护理机构47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3000余万元,增加就业岗位400余个。晋城市城区颐养中心主任王姣介绍,该中心采用“医康养”一体化运营模式,设置护理床位130张,“长护险”床位70张,目前入住95位老人,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落到了实处。
晋城市在民生事业发展上的成绩有目共睹。从政务服务的高效便捷到“一元公交”的惠民富民,再到“长护险”的温暖守护,每一项举措都彰显着晋城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怀与担当。
以均衡之策
擘画教育强市新蓝图
近年来,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新优质初中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教育园区规划,晋城市正稳步迈向教育强市的目标。近日,记者走进晋城市教育局及部分学校,探寻晋城市教育发展的最新动态。
“自2017年晋城市在全省率先整市域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评估认定以来,市、县两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教育投入,推动县域义务教育由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迈进。”晋城市教育局党组成员、招考中心主任、基础教育科科长张震霆介绍,“五年来,晋城市累计投入246亿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年均增长5.25%以上,各学段学生均预算全部高于省定标准。2024年,阳城县更是率先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市级复核和省级验收。”
在阳城县第四小学,记者感受到了浓厚的“星辉文化”氛围。该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郭文锁介绍:“我们确立了‘让每一颗星都熠熠生辉’的办学理念,通过‘博采融通、辉光日星’的校训,培养师生博采众长、谦和仁爱的品质。”作为一所新建学校,该校不仅硬件设施一流,更在软件建设上下足了功夫,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持。
为全面提升初中教育质量,晋城市制定了新优质初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根据计划,到2027年,全市将打造30所办学条件优质、教育理念先进、办学特色鲜明的新优质初中。晋城市凤鸣中学作为首批新优质初中之一,该校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不仅坚持教育教学改革,推进学校特色化发展,还注重校园环境改造和教学设施更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
晋城爱物学校以“爱物”精神为引领,构建了独具特色的育人体系。
党支部书记兼校长刘新太说:“我们将‘爱物’精神作为学校文化的源头活水,通过精神引领、环境熏陶、活动滋养三位一体的路径,将文化理念转化为日常实践,确保新优质初中建设高质量推进。”
在丹河新城核心区域,晋城市教育园区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该项目总占地面积3588.2亩,总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规划设计10所院校。目前,除晋城体校、太原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外,其余8所学校已建成。
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到新优质初中建设,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教育园区规划,晋城市正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强市的承诺。
以实干为帆
驶向乡村共富新航道
初秋时节,行走在晋城大地,处处涌现着乡村振兴的蓬勃生机:阳城县润城镇润城村洎水新城社区的共享菜园里,居民席斗魁认真打理菜畦;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的集市前,游客们驻足选购山货;泽州县高都镇的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内,大屏幕上的销售数据不断跳动……这些鲜活的场景,勾勒出晋城市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以前住在山上,看病要走几里路,现在社区卫生所就在楼下。社区的道路四通八达,百姓出行更方便,老人吃饭还有社区食堂。”说起搬迁后的变化,席斗魁感慨万千。洎水新城社区是由8个村庄整合而成的农村社区,通过“硬件”“软件”双提升,让5008名搬迁群众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该社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面对“村改居”后的管理难题,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轴心,构建了“一轴五片”10分钟便民生活圈:中部为生活区,北部提供公共服务,南部打造农事体验区,西部发展商贸服务,东部布局文旅康养项目。
在解决了“稳得住”的问题后,社区将重点转向“能致富”。通过“山上产业化、山下社区化”的模式,社区经济合作总社在山上发展租赁产业,每年可为集体经济创收500万元;山下则以合作社为单位,种植有机谷子、黄桃、草莓等作物705亩,建成蘑菇大棚5栋,带动人均年增收3600元。
在陵川县附城镇丈河村,记者看到,山西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正为村民讲解药材种植知识。“2019年,我们与山西农大建立合作关系,建设100亩道地药材科普基地,培育30户特色种养保护改良经营主体。”该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石爱国介绍,校地合作不仅带来了技术,更激活了乡村发展动能。
同时,丈河村与羊明纳米新材料有限公司合作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吸纳200余名村民就业,其中包括贫困户36人。“男工年可增收5万元,女工年可增收3万元,实现了从‘零散务工’到‘技能就业’的转变。”石爱国说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丈河村与山西农大共建森林康养产业研究院,目前已发展成为集康养、文旅、种植于一体的乡村振兴示范村,日接待游客超千人次。石爱国表示,未来还将打造航空小镇、温泉SPA等新项目,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
“晋泽表姐食品两天销售37658元,晋研文化销售37063.8元……”在泽州县高都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大屏幕上的实时销售数据令人振奋。泽州县高都智慧文旅乡村e镇以文旅资源为依托、电商赋能为核心,已招引电商企业50余家,网络交易总额突破2.5亿元。
“我们通过‘电商+产业+配套’模式,打造了富民产业链条。”泽州县高都镇保福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晋波介绍,通过“一院十八坊”模式,该村将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电商结合,培育了多个本土品牌,将本地山货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
从洎水新城的“村改居”共富实践,到丈河村的校地村企合作创新,再到高都镇的电商赋能乡村振兴,晋城市的探索证明:乡村振兴没有固定模式,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创新突破。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晋城正以实干精神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山西经济日报全媒体记者 姚凡 李若男 崔振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