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近日重磅发布的《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深刻揭露了美国近百年来不遗余力推行的思想殖民活动,反响很大,这是吹响全面反抗美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号角。
我也写文章表达我的观点,我认为心理学界同样深受其害,由于中国的百年大变局,社会的变化使得人们在适应上出现问题,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人们对心理学的关注和需求越来越多,但是因为中国的心理学是被西方心理学深度殖民的,普罗大众就不可避免的被西方心理学影响。
我并不是要全盘否定西方心理学,而是说西方心理学自身存在极大的问题,就如同某些外来生物一样,来到中国会破坏我们的生态环境,甚至造成生态灾难,对西方心理学我们必须要过筛子,不能全盘照抄,可悲剧的是,现在各大高校心理学专业,基本上都是全盘照抄西方心理学,社会上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也是不加批判的,不遗余力的宣扬西方心理学。
今天我来从所谓“心理疾病”的角度深入剖析西方心理学的问题以及对我们的危害。
西方世界是资本主义社会,即一切以利益为中心,以赚钱为目的,马克思曾经精辟论述资本主义的特点: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将大胆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将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有了百分之三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的罪行,甚至冒着绞首之险。
社会需要通过经济活动来满足人们的需求,使社会正常运行,但资本主义的目的是利润,不是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资本家们会通过制造需求、刺激欲望、囤积居奇等方式,无所不用其极的攫取利润,这本质上是在欲望的驱使下,人性变得贪婪无度,甚至丧失人性。就拿“制造需求”来说,例如“钻戒”,原本钻戒跟婚姻没什么关系,但是资本家通过铺天盖地的广告:“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来给大众洗脑,成功的把钻戒代表恒久远的爱情植入人们的内心,似乎不买钻戒这个婚姻就不长久,钻戒成了结婚不可缺少的必备品,然后本来钻石的储量其实很大,但是资本家就是只开采很少一部分,以此制造“物以稀为贵”的假象,保证钻石的高昂价格,以攫取高昂的利润,无形之中加重人们的负担。
类似的做法比比皆是,我们的衣食住行其实大量的都是被资本这些做法所围猎,例如女性所用的各种各样,数不清的化妆品,还有被制造出来的各种节日,鼓吹“爱她就舍得为她花钱",使得很多人被洗脑,极大加重男性的恋爱、婚姻负担。这些几乎人人无法逃脱。
这些其实都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演化而来的“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利己主义”价值观,人们已经认同,已经深刻的控制着人们的思想,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医学、心理学领域也不例外。在心理学,心理健康领域,大量的“心理疾病”被制造出来。西方的医疗界早就成为了资本攫取利益的工具,资本要通过医疗赚钱,那当然是希望人们生的病越多越好,而且还治不好,就是通过药物控制,吃上舒服点,不吃就难受。那没有病怎么办?那就制造和发明各种疾病,所以大家看到,疾病果然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各种严谨的科学依据,你想要什么证据都给你,什么“双盲实验”之类的,资本有的是钱来雇佣大批专家为他们背书。
所以我们看各种心理疾病,就是被故意制造出来的。有病才能开发新药,而且不能开发能治好病的药,而是控制症状的药,有本书叫《为药疯狂》,是美国人写的书,详细揭露了各类精神类药物的危害,难道那些医生和制药公司不懂吗?他们比谁都懂,但是为了利益,一切都可以不顾。
现实就是如此,西医心理科、精神科几乎完全掌握话语权,几乎所有去心理科的人都会被开出精神类药物,并且被告知不能随意停药,要长期服用,甚至有些人被告知要终身服用。
所以我们要警醒了,心理健康决不能落入“疾病化陷阱”,我们要以成长发展的思维看待问题。事实上所有所谓的“心理疾病”,本质上都是人的心理需要未得到满足,就如同一个人一周没吃饭,身体机能肯定不正常,结果被西医诊断为低血压、低血糖、营养不良之类的疾病,那么这些所谓的疾病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重新让他吃上饭,他不就恢复正常了吗?
虽然这个例子举得很简单,很多实际的身体疾病原因较为复杂,但是“心理疾病”就是如此,人的心理需要,如安全感、接纳与认可、爱的需要等,如果在成长过程中未得到满足,那么个体就会有诸如缺乏安全感、自卑和缺爱的心理状态或者性格,一旦在遇到生活中一些挫折、失败、失恋分手、人际矛盾,工作压力之类的事情,心理就会出现问题,如有的人遭遇了做生意失败,就陷入自我否定之中,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个废物,就可能表现出所谓的“抑郁症”,但实际上是他得心理自卑作祟,因为从小没有得到养育者无条件的接纳认可,更过的是被否定指责,因此也没有学会无条件自我接纳认可,而是学会了自我否定,自责内疚,他需要过度依赖成功、成就和别人的认可才能接纳认可自己,一旦失去这些,或者遭受外界的否定,内心就会极度痛苦。
还有的人,经历失恋内心就极度痛苦,觉得自己被抛弃了,觉得没人爱自己,内心就绝望,也是所谓的“抑郁症”,但实际上是他的早年可能经历过与母亲过早分离,或者长期被忽略,内心恐惧失去或者缺乏爱,所以无法接受失去感情,这些本质上都是人的心理需要,我们要做的是协助个体学会自我满足心理需要,使得个体心理成长,内心变得强大起来,能够承受挫折、失败和接受失去,能够行动起来解决各种困难,而不是把他表现出来的异常心理活动定义为一种病,然后去给他吃药,妄图解决他的痛苦,这真的是很可笑。
因此,我认为必须要建立中国文化心理学体系,彻底摆脱西方心理学体系,可以借鉴西方心理学,但决不能再全盘照搬照抄了。必须要以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导向为指导,尤其要坚持以“成长发展”的思维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和协助人们学会自我心理成长,而实际上我们的儒、释、道文化本质上就是一种“修心”、“修行”的文化,如儒家经典《大学》中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心理成长”,我们的文化中偶浩如烟海的典籍,其中必有足够多的方法来协助我们成长,千万不要浅薄无知的认为只有西方有心理学,实际上西方心理学对“心”的才认识十分浅薄。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泱泱中华上万年的文明发展史,我们必须要有文化自信,在这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作为心理学同仁,有责任真正建立中国文化心理学,来造福中国人的心理健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