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事件发展至今,除了吃瓜以外,引发了一个税务猜想:做预制菜是否比做现炒菜更“省税”?
今天在某音看到一张很“专业”的分析图。
意思就是,要是餐厅卖的预制菜只用热一热,就得交13个点的税,要是自己动手做的才能按6个点交。
为啥西贝对 “是不是预制菜” 这件事这么敏感?其实背后藏着一笔不小的税务账。
一些餐饮企业为了少交税,把预制菜当成现做菜来卖,宣称是“现场制作”,从而按6%的餐饮服务税率申报增值税,而不是按13%的销售货物税率。
举个例子:
如果一份预制菜成本10元,售价30元:
按13%税率,需缴纳增值税:30 × 13% = 3.9元
按6%税率,只需缴纳:30 × 6% = 1.8元
对比→ 少交2.1元税
长期下来,大额销售额就能带来显著的税负差异,这就是“税率差异”带来的违规避税空间。
“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带来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
罗永浩回复公开质疑
这句话实际可以理解成质疑:商家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涉嫌虚假申报、偷逃税款。
如果这种行为涉嫌税务违规,一旦被查实,那可能西贝面临的是补税+罚款+信用惩戒等严重后果。
多了就不说了,自武汉大学公关之后的又一个史诗级灾难公关,有人调侃的“一岁的娃吃上了两岁的西兰花”已经很不留情面了,没想到然后自己还能插自己几刀最后还引以为荣。
某社交平台上,一则“西贝爆雷,我等了6年了”的帖子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围观与热议,也引出了众多消费者对西贝的真实评价。
该帖显示,2019年12月28日,up主分享了在四川成都高新区的一家西贝餐厅就餐后的真实感受,作为西北人,却对主打西北菜的西贝失望至极,原因则是西贝菜品份量不仅少,还又贵又难吃,性价比极低……不曾想,却直接引来了一大批西贝“受害者”纷纷现身。
如一名来自上海的网友调侃道,西贝爆雷,自己等了11年,而其附上的用餐评价显示,2014年,该网友在上海浦东新区一家西贝店用餐,不管是菜品质量还是口感还是份量或价格,几乎完全没有性价比。
而北京的一名网友分享,2016年~2018年还吃了好几次西贝,然后感觉越来越贵,2019年又带了作为西北汉子的老爸去吃,结果一吃一个不吭气,又贵又难吃。从那以后,再也没进过西贝。
一名广东的网友则表示,两次进西贝都是看了菜单直接走的,真的贵的离谱(第二次进是忘了自己进去过,想吃面食,结果看到面食那个价……)
不得不说,西贝这次公关完,基本上凉透了。
素材来源于官方媒体/网络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