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局势又有新变化?联合国安理会9月11日凌晨举行的紧急会议,结果可能出乎不少人意料。原本各方预期会是一场针对以色列的严厉谴责,最终却通过了一份措辞相对温和的声明。
这个转变,美国显然在背后做了不少工作。
事情要从9月9日下午说起。以色列国防军和国家安全总局联合发表声明,确认对在卡塔尔首都多哈的哈马斯高层成员实施了“精准打击”。
这次代号为“烈焰之巅”的行动规模不小,动用了约15架战斗机,在数秒内发射了约10枚精确导弹,目标明确指向正在多哈的哈马斯谈判代表团。
消息传出后,国际社会反应激烈。卡塔尔外交部当晚就发声,强烈谴责这一“公然侵犯主权”的行为。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9月10日上午表态,称此举是对卡塔尔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公然侵犯”。阿拉伯联盟、欧盟等28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跟进,措辞都相当严厉。
让人意外的是,连以色列的传统盟友美国,初期也表达了明显不满。虽然白宫9月9日晚间承认“事先知情”,但国务院随后的表态明显透露出对以方单方面行动的不满情绪。
毕竟,卡塔尔不仅是停火谈判的关键调停方,还是美军在中东最大的军事基地乌代德空军基地所在地,驻有约1万名美军。以色列这一手,确实让华盛顿方面很被动。
9月9日晚,非常任理事国阿尔及利亚就此事紧急要求联合国安理会举行会议,原定9月10日下午召开。但会议被推迟到11日凌晨3时(北京时间),这个24小时的推迟本身就透露出不寻常的信号——各方在紧急进行外交协调。
关键时刻,美国开始发挥关键作用。华盛顿方面面临两难:一方面要安抚卡塔尔这个承担重要军事基地的伙伴,另一方面也不能过于严厉地批评以色列这个传统盟友。
因此,在9月10日一整天的密集磋商中,美方态度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从此前类似决议中的例行反对或弃权,转为支持通过谴责声明。
这个转变背后有深层考量。美方一是要向以色列高层表达对其不打招呼就单方面行动的不满,二是要安抚卡塔尔继续发挥调停作用。说白了,华盛顿需要在维护盟友关系和地区稳定之间找到平衡点。
不过,美国的支持是有明确条件的。最终9月11日凌晨通过的安理会声明呈现出三个关键特点:
首先,声明虽然谴责越境打击行为,但没有点名批评以色列,这正是美方要求“软化措辞”的直接结果;
其次,声明在谴责越境行为的同时,也对哈马斯表达了谴责,虽然同样没有点名,但特别强调了释放人质的紧迫性;
第三,声明突出强调了美国、卡塔尔、埃及三方调停机制的重要性,为重启谈判留下了空间。
眼下各方的后续反应很能说明问题。以色列驻联合国大使在会后依然保持强硬姿态,声称会继续追缉哈马斯目标,但同时也暗示不会再次实施类似的越境行动。这个微妙表态既保住了以方的面子,又向国际社会释放了不会进一步升级局势的信号。
卡塔尔方面的反应耐人寻味。就在安理会会议召开前几小时,有美媒传出卡塔尔可能重新评估与美国安全关系的消息,但卡塔尔官方很快予以否认。
卡塔尔外交部11日下午明确表态,与美国的军事伙伴关系将会进一步强化,双方在反恐和地区安全方面的合作还将继续深化。
这个快速澄清反映出卡塔尔的现实考量。作为一个人口不到300万的小国,卡塔尔深知只有美国的军事保护伞才能真正保障其安全,制衡以色列等地区军事大国。
眼下这个关头,与华盛顿翻脸显然不明智。相反,卡塔尔很可能会借此机会向美方提出更多军事装备采购和安全保障要求。
因此,这次危机的走向可能不会像外界担忧的那样导致中东局势全面失控。美国的幕后协调工作虽然让安理会声明看起来不够有力,但客观上为各方都提供了体面的台阶。
以色列获得了“不被点名批评”的外交礼遇,卡塔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道义支持和主权尊重,美国则维持了与各方的关系平衡。
接下来的关键还是停火谈判能否重新回到正轨。虽然以色列的突然袭击确实重创了哈马斯在卡塔尔的谈判机制,但也可能让本就举步维艰的和谈进程雪上加霜。
美、卡、埃三方调停机制能否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挥作用,将直接决定加沙地带能否迎来真正的和平曙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