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企业面临着主业发展出现瓶颈、发展空间变小,以及主业资源难以满足公司进一步发展需求等一系列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得不转型。然而传统转型多依赖内部调整,如今则需要将内部努力与外部资源有机结合,以开辟企业发展的新赛道。这就引出了一个新议题——企业应当积极发展第二曲线,通过构建双赛道发展机制,塑造新的竞争优势,为企业实现平衡与可持续的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因此,本文核心研究问题即企业应如何创造第二曲线,以实现均衡与长远发展。围绕这一问题,本文将重点探讨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企业第一曲线的重要性及问题;第二,发展第二曲线的必要性;第三,企业实现第二曲线的路径与方法;第四,如何平衡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发展关系;第五,得出相关结论并提出建议。
一、企业第一曲线的必要性和问题
任何企业要想创业,就需要找产品、找顾客,因此就需要经历一个从创业到成功的发展过程。我们将这一过程称为企业的发展曲线。在企业早期,这条曲线表现为专业化发展——通过专注于某一领域,逐步构建起企业的产品体系、营销体系和研发体系,从而形成一套专业化的发展模式。在这一过程中,企业逐渐形成自身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鲜明特色,这也是传统管理学所强调的核心内容,进而构成了企业管理的核心。企业一旦实现专业化,便能够构筑起自身的护城河与核心竞争力。
然而,当专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所谓“第一曲线”时,也会带来两个问题:其一,企业虽然通过稳定发展建立起抵御竞争对手的屏障,但最令人担忧的是,该专业化市场可能出现萎缩。例如,以众所周知的计算机和手机行业为例,早期IBM在计算机领域成为全球领导者,因而构建起强大的护城河和赛道,一度成为无可匹敌的企业。但随着消费者习惯从计算机转向手机,计算机需求下降,IBM便面临需求萎缩的巨大挑战,难以维持原有发展。此时企业出现发展困惑:若继续坚守计算机领域,将面临市场持续萎缩;若不寻找第二曲线、开拓新的发展空间,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很多资源将被浪费,甚至可能被迫裁员或走向破产。尽管后来IBM出售了计算机业务,转向服务器领域,但这仍不足以支撑其长远发展。因此,如何应对第一曲线所带来的局限性,成为企业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企业发展第二曲线的必要性
企业到一定程度必须发展第二曲线,通过第二曲线寻找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出第二条增长路径,以此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使企业获得新的发展方式。同时,第二曲线能够促使企业原有资源实现转移和释放,避免出现裁员甚至企业关闭等情况。因此,第二曲线的出现,既是对企业放大的发展,也使企业资源能够得以充分释放和利用。这也成为企业发展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
我们以前经常提到“企业的转型升级”,但这一概念往往仍停留在第一曲线范围内,并未真正触及第二曲线。即便个别讨论提到了第二曲线,也未能把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之间的关系搞清楚。这正是为什么必须发展第二曲线——从而使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形成前后衔接、相互承载的发展格局,这是我们确实需要认识到的一个基本问题。
三、企业发展第二曲线的渠道和途径
既然提到第二曲线,指的是和第一曲线不同,但它与第一曲线又存在关联性,在时间上具有承接关系,同时能够实现资源共享,比如培训体系、人员以及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共享,从而发挥出“1+1>2”的协同效应。
一旦第一曲线能够提供资金和人才支持,就为第二曲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可以看出,第二曲线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要找到第二曲线,必须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对市场进行布局和分析,二是明确第二曲线与第一曲线的显著差异。如果第二曲线与第一曲线完全相同,也就不存在所谓寻找第二曲线的问题。例如,华为最初以交换机业务作为第一曲线,当交换机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萎缩,难以支撑企业持续成长时,就需要寻找新赛道,实现企业更新的目标。
因此,华为开始进军手机领域,手机成为其第二曲线。华为是如何找到第二曲线的呢?首先是从交换机业务向下游延伸,通过培育手机领域的核心竞争力,逐步在手机市场实现扩张。当手机业务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其总量逐渐超过第一曲线,这就是华为发展的重要经验。然而,华为在发展手机业务过程中遇到了特殊情况,由于受到美国制裁,华为手机无法继续使用安卓系统和台积电提供的5G芯片。面对这一挑战,华为一方面自主研发芯片,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更新的第二曲线,例如布局智驾系统、矿山软件系统以及全社会赋能系统等,以应对手机业务受阻带来的影响。
因此,第二曲线是在新领域探索出来的,它既需要重复第一曲线发展过程中的创业精神和创业历程,同时也要实现第一曲线所不具备的新内容。可以明显看出,第二曲线与第一曲线存在两个不同:首先是产业不同,产业之间虽有关联,但完全不同;部分资源可以实现过渡,但第二曲线相对于第一曲线具有明显的产业超越性。这就是我们所观察到的情况。当前,随着传统市场逐渐饱和,众多企业迫切需要探索新的第二曲线,这已成为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背景下,普遍出现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转型。我们刚才提到的华为从交换机到手机行业的拓展,就是第二曲线的典型例子。另一种情况是从固定电话向手机的转变,也属于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关系。但我们往往发现,如果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相距过远,企业很难实现从第一曲线向第二曲线的过渡,这是一个关键问题。
四、如何实现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协同发展?
往往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协同成为大家很自然关注的问题。比如在专业分工时代,IBM只做计算机,不做软件,它将软件业务交给了微软,将芯片交给了英特尔,由此形成了分工合作的机制。
当计算机行业萎缩之后,对IBM来说,此时再去做软件已经失去意义,去做芯片也同样没有出路,因为整个行业都面临困境。因此,第二曲线与第一曲线之间,并不简单是领域上的扩展或产业链上下游的调整。一旦第一曲线所依赖的竞争优势萎缩甚至丧失,第二曲线往往不是在原有同一产业链中产生的,而更多是出现在新的产业链上,只是它们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联。
例如华为早期做交换机,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为手机业务提供了支撑。而手机行业本身具有巨大的成本优势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为华为第二曲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如果下游市场已经非常饱和,竞争也极为充分,此时再进入就失去意义。因此,华为选择进入汽车这一新赛道,通过智能驾驶系统构建了新的发展格局。具体来说,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问界系列,与江淮汽车合作推出尊界系列,以自身技术赋能传统汽车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由此可见,第二曲线的形成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原有产业链上寻找机会,这种情况确实存在,但前提是该产业链仍存在未充分开发的空间。例如华为早期切入手机市场时,确实面临巨大的市场空白和发展机遇。然而,当原有行业出现萎缩,第二曲线往往需要选择全新的产业链来实现突破,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和基本经验。
五、结论和建议
通过我们对第一曲线和第二曲线的分析,我们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第一曲线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有了第一曲线,企业才能形成人才优势;有了第一曲线的形成,才能积累资本优势;有了第一曲线,企业才能拓宽发展空间。这样一来,就为企业实现长远发展和寻找第二曲线打下基础。
第二,企业的第二曲线有两条发展思路。一是在产业链上进行延伸,从而形成第二曲线。这种例子非常多,比如比亚迪从做汽车开始,逐步扩展到做芯片、做电池,这就是通过产业链延伸形成第二曲线的典型,同时也增强了产业链的完整性。二是第二曲线完全在一个新的产业链上布局,从而形成更高维度的发展内容。例如,除了华为赋能汽车行业之外,近期华为也开始进军光刻机领域,这些都是第二曲线发展的体现。因此,第二曲线为企业开拓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两个建议。
第一,企业在早期发展阶段应坚持用专业化思维发展第一曲线,这一思路不应改变。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企业的护城河和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必须始终坚持到底。
第二,随着企业逐渐发展成熟,会形成资源剩余和资本积累。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在第一曲线上加大投资已变得不再必要。此时,企业应早做准备,积极寻找第二曲线,依托第一曲线所积累的人才和资本优势,开拓新领域,从而实现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的平衡发展。企业既可以在同一产业链内延伸,也可以跨越产业进行多元化布局,形成多种发展模式。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能够构建新的发展模式,例如在市场上形成协同性,这是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相辅相成的基本思路。
总之,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为企业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也为企业未来的成长创造了良好机遇。这是我们理解第一曲线与第二曲线关系时应当把握的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