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列位朋友,坐稳扶好,备好速效救心丸和瓜子花生矿泉水,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足以震碎红学界天灵盖的“重大发现”——据某篇“严肃”学术论文宣称,《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曹公,他的祖籍不在别处,就在咱湖北襄阳!是的,你没听错,不是东北那嘎达的辽阳,是盛产牛肉面、诸葛亮躬耕过的襄阳!来,且听我,一个土生土长、爱襄阳爱得深沉的本地人,是如何怀着“卧槽?!”的心情,拜读完这篇神作,并差点用脚趾抠出一座“大观园”的。
震惊
话说那天,我正就着一碗热腾腾的襄阳牛肉面,美滋滋地刷着手机,突然一条信息弹出来:“曹雪芹祖籍可能在襄阳哦!”噗——!一口热汤差点喷出三米远,面条都差点从鼻孔里钻出来!我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没把“襄阳”看成“香肠”或者“箱包”。
啥玩意儿?曹雪芹?襄阳?这组合比“张飞绣花”、“李逵跳芭蕾”还魔幻!我第一反应:这怕不是哪个地摊文学小编喝高了,或者某位大爷在村口槐树下吹牛皮的产物吧?这年头,为了流量,啥“惊世骇俗”的标题都敢起啊!
然而,打脸来得太快!人家作者可不是草台班子,人家是正儿八经写了篇《曹雪芹祖籍襄阳考辩》,堂而皇之地发表在2006年1月的《辽宁师范大学学报》上!嚯,还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收录的正规军!这一下子,性质可就变了。这不再是“酒后狂语”,瞬间升级为“有论据、有观点、相互佐证”的“学术探讨”!学术论文的印章一盖,杀伤力堪比“官方认证”,虽然这个“认证”怎么看怎么像“萝卜章”。
那一刻,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仿佛看到一位西装革履的教授,站在讲台上,一本正经地宣布:“经过严谨考证,孙悟空的原型其实是奥特曼。” 我的知识储备库CPU瞬间过载,大脑弹窗提示:“Error 404:逻辑链无法建立!”一种混合着震惊、荒诞、以及“我是不是错过了什么惊天秘密”的复杂情绪,像钱塘江大潮一样在我胸腔里翻涌。近20年啊!这么“石破天惊”的发现,居然默默无闻了近20年?红学界是集体断网了吗?还是这论文自带“隐身”Buff?
探索
作为一名(自封的)襄阳文化推广大使兼吃瓜群众,强烈的(八卦)好奇心驱使我,必须!立刻!马上!拜读这篇旷世奇文!我怀揣着朝圣(?)与探险(!!)的心情,打开了那尘封(在数据库里)的PDF。
好家伙,洋洋洒洒四大页!摘要倒是言简意赅,核心论点就一句话:“曹雪芹祖籍襄平(传统认为是辽阳),但实际上应该是湖北襄阳。为啥?因为清朝时候,‘襄平’指的就是襄阳!”
——暂停! 看到这里,请允许我先做一个托马斯全旋外加720度转体来表达我的震撼!这个核心论点,简直是平地起惊雷,简单粗暴到令人发指!就好比有人说“秦始皇其实姓赵,因为秦国在赵国旁边”一样,充满了“我不管,我说是就是”的蜜汁自信。
为了不辜负作者这“天马行空”的脑洞(此处应有掌声?),我决定做一名“认真”的读者。一边看,一边查证文中的史料,那架势,堪比福尔摩斯破案,华佗再世把脉。一个多小时啊! 我仿佛进行了一场高强度的逻辑体操和史料越野赛。最终,当我合上(关掉)论文的那一刻,心情只能用四个字形容:“我勒个去!” 紧随其后的,是对作者那“羚羊挂角,无迹可寻”般强大的扯淡…啊不,是“考证推理”能力,献上我五体投地的“敬意”。这哪是写论文,分明是在钢丝上跳芭蕾,还TM是蒙着眼睛跳的!竟然还能自圆其说(?)地列出六大“铁证”!
来吧,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主要是疑义!)。让我们怀着“严谨”(憋笑)的态度,逐一赏析这篇论文的“扛鼎之作”——六大论据:
“祖传户口本”论: 作者开篇祭出大招——曹雪芹家族的“鼻祖”是宋朝开国大将曹彬,河北真定(今石家庄)人!结论:看,跟东北辽阳八竿子打不着吧?起点在河北!——我的OS: 嗯,逻辑感人。鼻祖在石家庄,所以后代就不能迁到别处?那按这逻辑,人类鼻祖还在非洲呢,难道我们都是非洲籍?这户口本翻得有点跳跃啊亲!
“县志上的神秘代码”论: 重磅证据来了!康熙六十年《上元县志》卷十六记载,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著籍襄平”。好了,“襄平”是关键词!——我的OS: 对对对,关键就是“襄平”!但问题是,“襄平”在清朝到底指哪儿?这才是核心中的核心!作者大手一挥:甭管历史地理学界共识(辽阳在秦汉时叫襄平,后世多沿用此指代辽阳),我说清朝“襄平”指襄阳,它就得指襄阳!这就好比拿着明朝的尚方宝剑去斩清朝的官——时空错乱得理直气壮! 这步棋,堪称“乾坤大挪移”级别的神操作,直接奠定了全文的“扯淡”基调。
“诸葛亮代言襄阳”论: 曹雪芹他爹曹頫当了江宁织造后,积极提议要纪念“有功德于民的先贤”,特别点名要祀奉诸葛亮。作者一拍大腿:诸葛亮躬耕在襄阳啊!曹家这么热心推崇诸葛亮,不正说明他们祖上跟襄阳有渊源?浓浓的乡愁啊!——我的OS: 噗…这脑回路清奇!推崇诸葛亮=祖籍襄阳?那全国乃至全世界那么多武侯祠的粉丝、三国迷,祖籍都得是襄阳咯?易中天老师是不是也得算半个襄阳人?这逻辑链脆弱的,连蜘蛛网都不如。这叫强行加戏,诸葛亮躺枪!
“杜甫牌祖籍类比器”论: 《石头记》(红楼梦早期抄本)的著名批注者畸笏叟(身份成谜,可能是曹家人或亲友),在批语里把曹雪芹和杜甫类比。作者灵光一闪:杜甫祖籍襄阳啊!畸笏叟这么比,岂不是暗示曹雪芹祖籍也在襄阳?——我的OS: 我滴个神!类比文学成就、命运坎坷不行吗?非得往祖籍上扯?这想象力不去写科幻小说可惜了。按这逻辑,李白还自称“陇西布衣”呢,是不是和甘肃陇西有祖籍关系的诗人,都可以类比一下?这“祖籍探测器”的灵敏度,高得离谱!
“地名穿越者”论(重申): 再次强调,清朝时“襄平”就是指襄阳!有典籍为证!(虽然作者列出的所谓证据,在主流历史地理学界看来,恐怕是“查无此证”或者被严重曲解)。——我的OS: 这是全文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是最让人哭笑不得的一点。作者为了支撑这个核心论点,估计是使出了洪荒之力在故纸堆里“淘金”,甚至可能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用一个未被广泛承认、甚至可能是错误的地名指代关系,去推翻一个相对稳固的学术观点(辽阳说),这就像试图用一根筷子去撬动地球,勇气可嘉,效果…呵呵。
“方言大侦探”论: 作者声称,研究《石头记》原抄本,发现里面没有辽阳方言习俗的影子,反而充斥着客家方言风俗,而客家方言风俗呢,又与襄阳地区“极为相似”。所以…你懂的!——我的OS: 方言考证是个技术活,但也是最容易掺水的地方。首先,《石头记》的语言是高度艺术化、书面化的京白(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文学语言),夹杂各种方言、俗语、官话很正常,曹家久居江南,语言本就复杂。其次,“客家方言风俗”怎么就“极为相似”襄阳了?襄阳是中原官话区,和客家话差别不小吧?这“相似”的标准是啥?莫不是“我觉得像就像”?这论证,充满了“自由心证”的浪漫主义色彩。
总结陈词(来自作者的论文逻辑): 你看,鼻祖在河北(离襄阳不算太远?),祖上登记在“襄平”(我坚持认为清朝指襄阳),他爹崇拜诸葛亮(襄阳代言人),批书人把他比杜甫(襄阳祖籍),书里还有像襄阳的方言(我说像就像)!所以,曹雪芹祖籍襄阳,实锤了!(砰!惊堂木一拍,作者露出胜利的微笑)。
——我的内心弹幕: 实锤?这锤是橡皮泥捏的吧?!整个逻辑链条,就像用502胶水勉强粘起来的乐高积木,看似有模有样,实则一碰就稀里哗啦散一地。最关键的那个“襄平=襄阳”的扣环,压根儿就没扣上!这哪是“考辩”,分明是大型“碰瓷”现场,硬要把曹公往咱襄阳的族谱上摁啊!
反思
讲真,作为一个襄阳土著,听到有人说“曹雪芹是咱老乡”,第一反应本该是狂喜乱舞,恨不得立刻给古城墙挂上横幅:“热烈欢迎文学巨匠曹雪芹魂归故里!” 这简直是提升城市文化逼格的核弹级利好!牛肉面都能改名叫“雪芹面”,唐城影视基地旁边还能建个“大观园分园”,旅游GDP蹭蹭涨啊!
但是! (这个“但是”必须加粗加感叹号)作为一个还有那么一丢丢学术良知(以及怕被真正红学家打)的襄阳人,我摸着良心说:这篇论文的观点,我实在无法接受,甚至有点…脸红?
为啥?因为我手里还真攥着点“反方证据”呢!虽然咱不是啥大学者,但好歹知道点常识:
辽东曹氏宗谱不是摆设: 人家清清楚楚写着呢,曹家这一支,根儿就在辽东辽阳!白纸黑字,族谱为证。这就好比你家户口本写着北京,突然有人拿着本“宇宙户口大全”说你是火星人,你信哪个?
辽阳碑文不是空气: 辽阳那地方,还立着跟曹家有关的碑呢!上面刻的字,总不会集体穿越到襄阳去吧?这些可是实打实的物证。
“襄平=辽阳”是历史地理学界的主流认知: 翻翻正经的历史地理著作、工具书,清朝人提到“襄平”,绝大多数语境下指的就是辽阳。作者提出的“清朝襄平指襄阳”说,就像在物理学界宣称“牛顿定律在月球不适用”一样,需要极其过硬的、颠覆性的证据,但论文里…恕我眼拙,真没看到能一锤定音的干货。那个关键的“清朝典籍”证据,要么是孤证,要么是误读,根本撼不动“辽阳说”的根基。
其他论据的牵强附会: 前面分析的六大“铁证”,哪个经得起细琢磨?哪个不是靠强大的脑补能力在支撑?诸葛亮、杜甫、方言…这些边角料,在核心地名问题都站不住脚的情况下,只能算是气氛组。
所以,亲爱的襄阳老乡们,这“天上掉下来的曹雪芹牌大馅饼”,它硌牙!有毒!吃了怕是要闹学术界的肚子!咱襄阳的文化底蕴,有诸葛亮、孟浩然、米芾这些真·本土大佬撑着呢,够厚实够闪亮了,真没必要去“碰瓷”曹雪芹啊!强行认亲,只会显得咱…嗯…吃相不太雅观。
奇文共赏,不为嘲讽
思前想后,我最终还是决定把这篇文章分享出来。为啥?绝不是为了让大家排着队去论文作者评论区“哈哈哈”或者“友邦惊诧”(虽然确实很有这个冲动)。
而是因为:
学术的“多样性”需要被看见: 学术研究本应严谨,但偶尔也会开出几朵让人瞠目的“奇葩”。这篇论文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展示了学术探索的边界在哪里可以被(用力地)试探,甚至…突破(?)。它是学术规范与想象力之间一场惊心动魄的“走钢丝”表演,虽然最后大概率是掉下来了,但过程…很“精彩”!
“神逻辑”的经典教学案例: 此文堪称逻辑谬误的“集大成者”。从核心概念的偷换(襄平定义)、到因果关系的强拉硬拽(崇敬诸葛亮=祖籍襄阳)、再到类比不当(杜甫类比)、以及证据选择性的“眼疾”(忽视反证)… 简直是逻辑学反面教材的活化石!学习如何避免写出一篇“神文”,此乃最佳警示录。
激发思辨的“鲶鱼效应”: 虽然观点离谱,但它像一条鲶鱼,猛地搅动了关于曹雪芹祖籍这潭看似平静(实则也有讨论)的水。它迫使我们去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结论(辽阳说),去更认真地梳理、巩固已有的证据链。从这个角度看,它倒是歪打正着地贡献了一点(反向)价值?——提醒大家,基础研究(比如历史地理名词考证)有多重要!地基不稳,上面盖的楼再花哨也得塌。
纯粹的…猎奇乐趣: 承认吧,看到这种打破常识、挑战认知极限的观点,就像围观一场学术界的“极限运动”,充满了不可思议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它满足了我们对“世界之大,无奇不有”的原始好奇心。
所以,我恳请大家(尽量)以包容(憋笑)的心态来看待这篇论文。理解它诞生的(谜之)语境,惊叹于作者那(清奇)的脑回路,学习其中(反面)的逻辑教训,但最终——请务必坚定地站稳在常识和主流学术认知的阵地上!
结语:我的牛肉面作证,这事儿真不靠谱!
洋洋洒洒三千字(感觉身体被掏空),终于把这个让我夜不能寐(主要是笑的)的“学术奇谭”讲完了。回顾整个过程,就像坐了一趟从“震惊迷惑”到“查证无语”再到“哭笑不得”最后“释然分享”的过山车。
最后,请允许我再次郑重声明(敲黑板):
我爱襄阳,爱它的山,爱它的水,爱它每一碗滚烫的牛肉面。
我敬仰曹雪芹,他是中国文学星空中最璀璨的恒星之一。
但是! 基于目前我所能接触和理解的所有史料、证据以及常识逻辑,这篇《曹雪芹祖籍襄阳考辩》的核心观点——“曹雪芹祖籍在襄阳”,我坚决、完全、百分之一万地——不!相!信!
这无关地域情感,纯粹是基于对事实和逻辑的基本尊重。如果未来某天,真能挖出比辽东族谱、辽阳碑文更硬核、更直接、能彻底颠覆“辽阳说”的证据,证明曹公确系襄阳之子,那我一定第一时间冲上襄阳古城墙,敲锣打鼓,连吃三天牛肉面庆祝!但在那之前…
各位看官,擦亮眼睛,捂紧钱包(别被某些可能蹭热度的“曹雪芹故里襄阳游”忽悠了),该吃瓜吃瓜,该学习(逻辑)学习。散会! (顺手抄起碗,吸溜一口牛肉面压压惊。)
(关注酒歌说文,下回带你扒一扒《西游记》作者其实是襄阳城管?—— 开玩笑的!别当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