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黎巴嫩政府开了一场重要的内阁会议,主题是怎么处理真主党的武装问题。会议还没讨论多久,真主党和盟友“阿迈勒运动”的部长们就集体离席,场面一下子僵住了。
这不是小事,因为在黎巴嫩,真主党的武装问题一直是最敏感、最容易引发冲突的话题。
要理解为什么事情会闹到这一步,就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1990年,黎巴嫩结束了长达15年的内战,当时各方签了《塔伊夫协议》。
协议要求所有民兵组织交出重武器,解散武装。结果,其他民兵都照做了,唯独真主党留下来了。理由是,他们要继续抵抗以色列在南部的占领。
那时候,黎巴嫩南部确实还有以色列军队,真主党的武装也确实一直在前线活动。正因为这样,真主党成了战后唯一合法保留武装的组织,这个特殊身份也一直延续到今天。
最近,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觉得机会来了。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的真主党目标发动了几十次空袭,真主党损失不小。
外部力量认为,这正是推动黎巴嫩解除真主党武装的好时机。他们甚至提出,把以色列从边境部分撤军和真主党交枪绑在一起,想一揽子解决。
但在黎巴嫩国内,很多人并不买账。真主党在什叶派社区有很深的根基,很多人觉得它是抵御以色列威胁的保护伞。
现在外部势力要真主党放下武器,这在支持者眼里就是让自己失去防身的能力,所以反对声很大。
就算政府真想解除真主党的武装,也很难做到。黎巴嫩信息部长自己都说过,军队的装备、人手、资源,跟真主党比差得远,硬抢根本不现实。
内阁里,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占了不少席位,他们一退出会议,政府就很难推进任何决定。
黎巴嫩的政治结构比较特殊,各个宗派都有固定的权力分配,政策要靠谈判和平衡来推进。没有共识就硬推,只会让矛盾升级。
1975年的黎巴嫩内战,就是因为中央政府和宗派武装之间的力量失衡,最后引爆了冲突。很多学者担心,如果现在贸然解除真主党武装,可能会重演那段悲剧。
真主党的武装存在,不只是政治博弈的结果,还和黎巴嫩的安全环境有直接关系。自2000年以色列从南部主要地区撤军以来,边境地区依然不时发生冲突。
以色列的空袭和军事行动,让真主党一直有理由保留武装,号称是“保护黎巴嫩免受侵略”。
对南部什叶派居民来说,真主党不仅是代表他们的政党,也是唯一能在第一时间组织防御的力量。这种安全感,让他们对解除武装非常排斥。
真主党在地区局势里还有更大的背景。它被普遍认为是伊朗在中东的重要盟友,美国和以色列则一直想削弱它的力量。
对外部势力来说,解除真主党武装不仅是黎巴嫩内部的事,更是削弱伊朗影响力的手段。
问题是,这些外部的战略目标,和黎巴嫩普通人的生活需求并不总是一致。
黎巴嫩经济从2019年开始就陷入危机,货币贬值、失业率飙升,公共服务几乎瘫痪。对很多人来说,眼下最关心的是怎么活下去,而不是先解武装。
这次的内阁危机,其实反映了一个更大的问题:黎巴嫩在真主党武装问题上没有形成共识。
支持解除武装的人,担心真主党越拖越强大,将来更难对付;反对的人则认为,现在去动它,只会让局势失控。
黎巴嫩的稳定,一直是靠各方势力之间的脆弱平衡维持的。一旦这个平衡被打破,很容易滑向暴力对抗。
真主党和“阿迈勒运动”部长的退席,就是在提醒外界,任何忽视这一点的计划,都可能立刻卡壳。
有人说,如果现在不行动,将来会更糟;也有人说,现在动手才是真正的风险。黎巴嫩政府夹在外部压力和内部现实之间,每走一步都很艰难。
解除真主党武装的想法,听上去是为了国家统一和主权,但在执行上,它不仅是军事挑战,更是政治和社会的大考。
历史已经证明,在黎巴嫩,稳定不是靠一方胜利得来的,而是靠各方勉强维持的平衡。如果忽视这一点,不管计划多么正义,结果都可能是新的冲突。
这场围绕真主党的政治较量,短时间内不会有结果。对黎巴嫩来说,问题从来不只是要不要做,而是怎么做,什么时候做,才能既不让国家陷入混乱,又能一步步解决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