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酒吧,发现菜单上多了不少新奇选项:白酒兑柠檬气泡水、白酒搭蜜桃果汁,甚至还有用白酒调的莫吉托。问过调酒师才知道,这两年年轻人点这类白酒调饮的越来越多,连五粮液、汾酒这些老品牌,都开始教消费者怎么用自家酒做调饮。这场景让我想起十年前的江小白,当时它推小瓶装白酒、鼓励年轻人兑饮料喝,被整个行业嘲笑“不务正业”,如今却成了巨头们跟风的对象。
但热闹背后,一个问题始终绕不开:靠鸡尾酒勾调这种新喝法,真的能撑起白酒消费的大梁吗?要搞清楚这个答案,得先从这场“白酒调饮热”的来龙去脉说起。
从“异类”到“标杆”,江小白的十年赌局
2013年前后,江小白刚推出时,整个白酒行业都在走“高端化”“传统化”路线。当时主流白酒品牌都在强调“百年工艺”“窖藏年份”,酒瓶子越做越厚重,价格越定越高,瞄准的都是商务宴请、长辈送礼的场景。江小白却反其道而行,用磨砂小玻璃瓶,容量只有100毫升,定价20块左右,还在包装上印“青春献给小酒桌,醉生梦死就是喝”这种年轻人喜欢的文案,甚至直接建议“加冰、加可乐、加果汁”。
那时候,行业里的质疑声几乎要把江小白淹没。有白酒经销商直言“这根本不是白酒,是饮料”,还有老酿酒师公开说“兑东西喝是对白酒文化的亵渎”。连普通消费者也不买账,不少人喝了之后吐槽“没味道”“像兑水酒精”,觉得它“只会玩营销,不懂做酒”。
江小白当时的处境,就像在满是西装革履的酒局里,穿T恤牛仔裤的人硬要挤进去。它没有传统酒厂的窖池资源,没有老品牌的口碑积累,只能靠“年轻化”这条没人走的路突围。为了贴近年轻人,它赞助音乐节、办街舞比赛,把广告投在短视频平台,甚至在大学周边的小餐馆贴海报。但即便如此,前几年的销量起伏也很大,好几次传出“资金链断裂”“要倒闭”的消息。
谁也没想到,十年后风向会彻底反转。2022年开始,牛栏山推出“牛碧桶”——用白酒兑雪碧、冰块,还配了专门的桶状包装,一下子成了年轻人露营、聚会的热门选择。紧接着,五粮液推出29度的“一见倾心”,官网直接标注“建议搭配橙汁、苏打水饮用”;汾酒更直接,2025年3月1日--10日,在抖音发起“大家都爱汾酒”挑战赛,邀请博主用经典的玻璃瓶装汾酒调鸡尾酒,话题播放量破14.1亿刷新行业新纪录;就连主打保健酒的劲酒,都推出了“劲酒+柠檬+气泡水”的喝法教程。
这些曾经看不起江小白的巨头,如今一个个把“调饮”当成新增长点。甚至有连锁餐饮品牌专门推出“白酒调饮+火锅”的搭配套餐。江小白当年的“赌局”,终于在十年后看到了结果,但这是否意味着白酒调饮能成为行业的“救命稻草”?
巨头跟风真相:不是喜欢新喝法是怕丢了年轻人
很多人觉得,白酒品牌做调饮是为了“创新”,其实背后藏着行业的焦虑——年轻人不爱喝传统白酒了。
为什么年轻人不喜欢传统白酒?我问过身边几个20多岁的朋友,答案很一致:一是口感太冲,第一次喝很容易呛到,不像啤酒、果酒那样容易入口;二是喝法太麻烦,要倒小酒杯,要碰杯,还要听长辈讲“敬酒规矩”,不如拿着易拉罐直接喝自在;三是场景不匹配,年轻人聚会讲究“轻松聊天”,而传统白酒总跟“劝酒”“拼酒”绑在一起,喝起来有压力。
白酒巨头们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前几年他们也试过“年轻化”,比如推出卡通包装的白酒、在游戏里做植入,但效果都不好。直到看到江小白和牛栏山靠调饮打开了年轻人市场,才明白核心问题——不是年轻人不喝白酒,是传统白酒的“喝法”不符合年轻人的需求。
调饮刚好解决了这个痛点。加了果汁、气泡水之后,白酒的辛辣味被中和,口感变得酸甜清爽,像饮料一样好入口;调饮不需要复杂的规矩,自己在家就能做,加多少酒、加什么料全看自己喜好;而且拍照好看,年轻人愿意发朋友圈,形成了“社交传播”。就像我一个朋友说的:“以前跟爸妈喝白酒,觉得是任务;现在自己调一杯白酒柠檬饮,觉得是享受。”
但巨头们的跟风,也带着明显的“功利性”。他们大多是在现有产品基础上做文章,比如把低度白酒直接拿来调饮,或者推出小容量装,并没有专门为调饮研发新酒。而且营销上也多是“一阵风”,比如江小白的调酒“情人的眼泪”挑战火了之后,后续没有持续的活动跟进,话题热度很快就降了。这种“只赚流量不深耕”的做法,能真正留住年轻人吗?恐怕很难。
江小白的困境:先发优势,挡不住巨头的“降维打击”
虽然江小白是“白酒调饮”的开拓者,但现在它面临的压力,比十年前还要大。最大的挑战,就是来自巨头的“降维打击”。
比如五粮液,它推出的“一见倾心”虽然也是低度白酒,但背靠“五粮液”的品牌背书,消费者天然会觉得“品质更靠谱”。有经销商透露,同样是29度的低度白酒,五粮液的产品虽然比江小白贵10块钱,但销量是江小白的3倍多,因为很多年轻人觉得“喝五粮液有面子,哪怕是低度的”。
再看渠道,巨头们的优势更明显。汾酒能把调酒教程铺到全国的经销商门店,而江小白的渠道主要集中在餐饮、小超市,线上销量占比不到30%,只能选择更容易买到的巨头产品。
江小白虽早在2013年前后便被消费者自发用于调饮,并衍生出多个创意喝法,如情人的眼泪(与雪碧混合)、白色恋人(草莓丁打底,加入椰奶)等,但现在提到白酒调饮,大家首先想到的牛栏山却是“牛碧桶”;五粮液调饮会想到“一见倾心+橙汁”;汾酒调饮会想到“玻汾+柠檬”,可见更关键的品牌仍占据主导。
除了品牌,江小白早期品质的质疑声仍影响至今。前几年江小白因为“口感淡”“回味短”被吐槽,虽然近几年它升级了工艺,推出了“金盖”“银盖”等高端系列,口感比以前醇厚了不少,但很多消费者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的江小白”。身边有个做酒水测评的博主,去年测了江小白的新系列,觉得“调饮效果很好”,但评论区里还是有很多人说“江小白就是营销酒,不好喝”。这种刻板印象,不是短时间内能改变的。
白酒调饮的三大难题:好看不代表能长久
不管是江小白还是巨头,想要靠调饮撑起白酒消费,还得解决三个核心问题,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再热闹的“调饮热”也只是昙花一现。
第一个问题:调饮不是“随便兑”,需要专业研发。现在很多品牌的调饮,都是“白酒+饮料”的简单混搭,没有考虑口感的平衡。比如用浓香型白酒兑可乐,白酒的窖香味和可乐的甜味混在一起,反而会有一股怪味;用酱香型白酒兑果汁,酱香的厚重感会被果汁的酸味掩盖,喝起来像“浪费好酒”。
真正的好调饮,需要针对白酒的香型做研发。比如清香型白酒口感清爽,适合搭配柠檬、薄荷、苏打水,能突出“清爽感”;米香型白酒有米香味,适合搭配椰汁、芒果汁,能营造“热带风味”;而低度的浓香型白酒,可以搭配红茶、蜂蜜,中和辛辣味的同时,增加醇厚感。但目前能做到“按香型研发调饮”的品牌,寥寥无几,大多还是停留在“凑热闹”的阶段。
第二个问题:场景太单一,离“日常消费”太远。现在白酒调饮的场景,主要集中在聚会、酒吧、露营,都是“休闲娱乐场景”,很少有人会在日常吃饭、居家放松时喝。比如早餐、午餐很少有人会喝调饮,晚餐也多是喝啤酒、红酒,只有周末聚会才会想起调饮。
对比一下啤酒,它能在早餐(比如德国啤酒早餐)、午餐(比如啤酒配炸鸡)、晚餐(比如啤酒配火锅)、宵夜(比如啤酒配烧烤)等多个场景出现,所以能成为日常消费的主流。白酒调饮如果一直局限在“聚会场景”,消费频次上不去,就很难成为真正的“消费主力”。
第三个问题:价格要亲民,不能“割韭菜”。年轻人愿意为调饮买单,但对价格很敏感。有调查显示,72%的年轻人能接受的单杯调饮价格在50元以下,超过80元的调饮,购买意愿会下降60%。但现在有些品牌的调饮产品,价格明显偏高。比如某品牌推出的“白酒调饮套装”,包含一瓶100毫升的低度白酒和两瓶果汁,定价88元,相当于单杯价格44元,虽然不算贵,但对比牛栏山“牛碧桶”,性价比就低了很多。
而且很多年轻人喜欢自己在家调饮,因为“更划算”。一瓶100毫升的江小白20元,一瓶可乐5元,能调3-4杯,单杯成本不到10元,比在酒吧买一杯30元的调饮划算多了。如果品牌只是把调饮当成“高价引流”的工具,而不是真正贴近年轻人的消费能力,很难让他们长期买单。
调饮是“敲门砖”,不是“救命稻草”
整个行业的情况,白酒调饮能成为白酒消费的“新增长点”,但很难撑起“大梁”。
调饮的本质是“降低年轻人接触白酒的门槛”,它能让年轻人从“不喝白酒”变成“偶尔喝白酒调饮”,但要让他们变成“长期喝白酒”的消费者,还需要更多努力。比如当年轻人习惯了调饮的口感后,品牌可以慢慢引导他们尝试低度纯白酒,再过渡到高度白酒,形成“消费升级”的路径。但目前没有品牌在做这件事,大多只是停留在“卖调饮产品”的阶段。
白酒的核心消费场景还是“商务宴请”“长辈送礼”,这些场景看重的是“品牌档次”“酒的品质”,调饮在这些场景里几乎没有用武之地。比如商务宴请时,没人会用五粮液兑果汁喝,还是会选高度的经典款;给长辈送礼,也没人会送小瓶装的调饮酒,还是会选包装大气的传统白酒。调饮能弥补的,只是白酒在“年轻休闲场景”的缺口,却替代不了传统场景的核心需求。
不管是江小白还是巨头,都得明白:调饮只是“喝法创新”,核心还是“酒的品质”。如果酒本身的品质不行,再怎么调也不好喝;如果只靠调饮玩营销,不深耕产品,迟早会被消费者抛弃。江小白当年能突围,是因为它抓住了“年轻化”的趋势;现在要想活下去,就得在“品质”和“爆款”上发力,不然就算巨头不挤压,也会被新的品牌替代。
白酒调饮是个好方向,它让白酒行业看到了新的可能性,也让年轻人重新认识了白酒。但要靠它撑起白酒消费的大梁,还需要整个行业沉下心来,从产品研发、场景拓展、价格定位等多个维度深耕,而不是只追求短期的流量和销量。毕竟,消费者愿意为“新鲜”买单一次,却不会为“没实力”的新鲜买单一辈子。(马爱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