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20年代初期,大批白俄难民陆续抵沪。俄侨妇女的处境始终比男子凄惨。她们难以胜任繁重的体力劳动,只有少数受过良好教育、有一定专长并通晓英语者,才能找到适合女性的工作。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成批哈尔滨俄侨移居上海,俄侨妇女的境遇更进一步恶化。那些找到一份职业的俄妇,不仅要靠自己的微薄薪金养活全家人,支持失业的丈夫,送孩子进学校去受教育,甚至还要供养远在滨海地区、勃拉戈维申斯克(海兰泡)和赤塔等地挨饿的父母。此中有许多俄侨妇女,皆无奈而去舞厅,为人作舞伴。
当时上海各舞厅的舞女,自然以中国人为多。但俄、日舞女,亦有相当地位。时人称:“自俄国十月革命后来沪之白俄女子,其贡献于沪人者,厥为跳舞一事。今后若谈沪上舞史,俄人应占第一页。”
与此同时,上海的许多咖啡店、酒吧间和糖果食品店,也开始流行起招聘妙龄白俄女郎,让她们在店里招徕顾客。但是,她们的劳动条件也很苛刻:每人的月薪仅15元。顾客付给她们的小费,通常要比给中国男侍者多1倍。可是店主大多规定,她们必须和中国男侍者平分小费,并要求她们穿着讲究,整天都脸带甜蜜的笑容。她们必须热情接客,周到服务,甚而还要不时地打情卖俏,以促使最吝啬的顾客也乐于在她们店里多花些钱。
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是上海白俄舞女与酒吧女郎的全盛时期。上海沦为孤岛后,两者人数逐渐减少。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仍以此营生者已寥寥无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