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汉以来,茶的烹饮方法不断发展变化,大致历经初唐前的煮茶法、唐代的煎茶法、宋元的点茶法、明清至今的瀹(yuè)饮法(撮泡法)等四个阶段。其中,沸水泡茶之撮泡法,开千古清饮之源。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喝茶”与“品茶”是有些区别的。喝茶者,消食解渴;品茶者,品评鉴赏。明代炒青和烘青制法的出现,不仅使茶的制作方法发生了石破天惊的变革,而且使茶的品饮形式也焕然一新。
明代伊始,碾末而饮的唐煮宋点饮法,变成了以沸水冲泡茶叶、简便易行的撮泡法。撮泡法更注重茶汤的滋味与香气,通过干茶与沸水的交融浸渍,使茶叶的精华成分快速溶释到茶汤中,不仅能获得茶之真香、真味,也更能体现简朴精微的饮茶之道。这种清饮之法一直延续至今。
明代嗜茶之士强调了品茗时自然环境的选择和审美情趣的营造,在置器品茗之中,知其味、识其趣、引共鸣,抒发着中国茶道的雅致情怀,或吟诗作赋,或挥毫泼墨。
明代的传世茶著就有五十余部之多,其中,陈继儒所撰《茶董补》和朱权所撰《茶谱》,于清饮有独到见解;田艺衡所撰《煮泉小品》和陆树声所撰《茶寮记》,反映文士品茗情趣。
朱权(1378一1448年)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神姿秀朗,慧心敏语,长期隐居南方,以茶明志,在所作《茶谱》中,述及饮茶并非浅尝于茶,而是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朱权对废团改散后的饮法和茶具进行了探索,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顺其自然之性。
公元1405一1433年,明代人郑和曾奉命七次远涉重洋,到达中南半岛、南洋群岛、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阿拉伯半岛等地,最远曾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每次都携带大量的茶叶。
明朝之后,中国茶经过这些国家和地区传向西方,形成了一条“海上丝茶”之路,让中国茶文化的影响遍及欧美。
本文来源:节选自《安徽绿茶》,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如有侵犯到您的权益,请留言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