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长聊天时,经常听到他们的一种观点,数学只要多做题,多见题型,自然就能提升成绩。但事实上,盲目刷题未必有效,关键在于理解题目的本质逻辑,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
工作这些年,我遇到过不少苦恼的家长,孩子每天除了完成校内任务外,还额外做了不少练习,尤其考试前,孩子埋头刷题,试卷堆成山,但最终成绩却不见起色。究其原因,往往是练习方法不得当,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
我曾对一个类似孩子进行过追踪,发现他在家的确练习了大量题目,但练习过程中,家长是没有反馈的。数学做了大量卷子,但是家长没有进行批改和讲解,导致孩子对错题缺乏反思和纠正的机会,反而会在遇到同类型题目后持续按照错误方法解题;语文和英语经常听写,但是听写后没有及时批改订正,写错的词语还在反复写,错误反复出现,久而久之形成了惯性思维。
缺少反馈的机械刷题,巩固的可能是“错误的手感”。一道题连续错5次,这个错误模式就被大脑牢牢记住了,后期极难纠正。
所以,孩子在家练习,一定要关注质量而非数量,也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精练”。
一、精练的本质:质量远大于数量
精练不是少做题,而是“聪明地做题”,是“做对题”,而非“练错题”。它的核心应该是:100%的正确率 + 深度的错题分析 + 针对性的巩固提升。
1
精练需要家长及时的反馈。
孩子做完题,需要立刻知道对错,并且最好能知道哪一步出了问题,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及时纠正错误,掌握解答这类题目的正确方法,避免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少做一些题+及时批改订正”的效果远大于“疯狂刷题+答案不对照”。
2
精练关注的是过程,而非完全正确的答案。
精练强调的是孩子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与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而非仅仅追求答案的对错。我们家长如果不能关注过于专业的问题,可以最直接的关注“解题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哪怕答案对了,但步骤跳跃、条理不清晰、书写混乱,这道题也算不上“精练”。
二、如何在家“精练”呢?
前面说了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道理都懂,但是该怎么做呢?和大家分享一些非专业老师的家长也可以轻松上手的具体方法。
1
限量练习,但要提高正确率。
校外增加的练习,每天一定要限量,最害怕的就是有一类家长,孩子写题快了,觉得时间还早,就继续增加题目,这反而会促使孩子拖延时间,反正写完了还有题,不如慢慢写,从而养成不好的做题习惯。
正确的做法是设定明确的练习量,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鼓励他们在限定时间内提高准确率,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或数量。比如根据孩子的做题速度,商量好今天用20分钟做5道练习题,但目标是争取全对。那就只做5道题,全对就结束,如果有错再占用额外的时间分析错题。
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学会专注,把每一道题都当作一次闯关挑战,培养他们在有限时间内高质量完成任务的习惯。从小培养“一次做对”的习惯和意识,是应对考试的巨大优势。
2
及时批改,关注错题分析。
在孩子完成练习后,家长要第一时间对照答案进行批改,并重点关注错题的分析过程。
这里也提醒家长,平时留给自己看的各类答案,一定要妥善保管好,我们不要过于相信孩子的自觉,我见过太多孩子趁家长不注意翻看答案的情况,往往一段时间后才会被发现,肯定还有我们没发现的,这样不仅达不到练习效果,反而会养成依赖心理。
如果孩子在练习中出现错误,家长要引导孩子找出错误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牢,解题思路错误,还是步骤不规范、书写不清晰,高年级还会出现孩子读不懂题目的情况等。其实很多孩子,并不会分析自己的错题,也不知道从何下手去改正,通过这个过程,不仅帮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也在教给他们一种分析自己错题的方法。
可以和孩子一起回顾解题思路,找出错误的关键点,并引导孩子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错误。也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语言重新讲述解题过程,这种方式既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也能锻炼逻辑表达能力。分析之后,让孩子在错题旁写下规范的解题过程,并定期复习这些错题,逐步减少重复性错误。
这样练习量虽少,但每做一道题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久而久之,孩子不仅做题效率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也会随之增强。
3
错题记录,针对性分类练习。
这个要求相对高一些,能坚持的孩子不多,准备一个专门的错题本,将每次练习中出错的题目分门别类地记录下来,比如按知识点、题型或错误原因进行归类。关于错题本的整理,我在之前的文章中和大家具体分享过方法。
有了错题本,不仅便于复习时查漏补缺,还能帮助孩子清晰地看到自己错在哪,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练习。比如孩子分析的错题原因可能是“因公式记忆错误导致解题失误,今后应在理解基础上加强公式推导练习”。那么下次遇到同类型的题目,他自然就会更上心。
错题本的使用要长期坚持,不能一蹴而就,起初家长可以在每周固定时间与孩子一起翻阅错题本,对于反复出错的题目或知识点,应引起高度重视,也不一定非要求助其它练习册找题,可以将错题稍作改编,比如更改数值或者放在另一个情境中,原题是买水果,咱们可以更改数值后变为买文具等,必要时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定期回顾错题本,避免同类错误反复出现,通过不断总结与反思,孩子会逐渐形成独立思考和自我纠错的能力。
三、家长的疑问
1. 不做那么多题,怎么见识各种题型?
这是部分家长的一个疑问,都知道数学学习要多做题,多见题,才能熟悉各种题型。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我们要分清各自的身份定位。“见识题型”是老师的教学任务,课堂上老师会覆盖绝大多数经典题型,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老师备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回家的任务不是“见识”,而是“内化”,吃透一道题,比浅尝辄止十道题更有价值。
2. 孩子不愿意整理错题怎么办?
这是很常见的一种情况,我觉得还是要从降低门槛开始,尤其是低年级起步阶段。可以从“家长帮抄题,孩子只负责写解析”开始,或者直接用手机App拍照录入错题,打印出来贴本子上。关键是分析的过程,而不是抄写的形式。
如果大家还有其它困惑,也欢迎留言,咱们共同探讨哈。
“精练”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调整,让我们从对“题海”的焦虑中解脱出来,转而追求每一次练习的“确定性”——确定真正理解了,确定过程的准确性,确定方法的可复用性。当孩子每做一道题都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思路与技巧,即便练习的数量减少,质量的提升也能带来显著的进步。
新学期,让我们一起改变,不求最多,但求最透。相信这种“少即是多”的力量,终将让孩子在学习中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和快乐。
看小周老师这篇稿子时,我就一直点头加庆幸,觉得自己貌似现在带小七的方法,都没出啥错。
说真的,我现在带小七来泰国国际学校上一年级,主要目标也就是练练听说,顺便趁着天气好多户外,对他的学习成绩,是没什么过高要求,能跟上大部队的步伐,别落后,在我看来就够用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都会引导他投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比如,虽然咱们在开团新加坡数学,但我最终还是决定课外时间不过多花在数学上。我跟小周老师针对他个人情况讨论出的节奏是,完成学校学习任务的基础上,课外每天只练两页口算,其他非户外的时间,除了阅读,就投入在他最近愿意下,锻炼思维和心态的围棋上。
小七用的是新加坡数学课配套的练习册(寄来全套给我审内容的,觉得挺好就直接留给小七用了),一天培优的口算一页(第三周是10以内带图的加减法),竞赛班的口算一页(20以内算式的加减法)。
这些口算对于小七来讲,每天就是几分钟的事情。做完了,我也不再给他额外加任务,可以自己掌控时间随便玩,他自然没有拖延的理由。这就是小周老师说的限量练习吧。
因为他现在的数学太简单了,正确率高,也就不存在复盘。我对小周老师提出的“精练”,更多共鸣在围棋学习上。
小七用有道围棋的课辅以有道纵横棋院APP里面的题目和下棋,三周时间从25k升到15k,有他努力愿意下棋的因素,但及时复盘和用好APP里针对错题的专项练习,我认为也是至关重要的。毕竟他平时全天去学校上课,放学后还有手工、戏剧,做饭这些玩的延时课,我们还每周带他和暖宝一起去游泳和轮滑。他能给围棋的时间,上课的日子有一个半小时左右,不上课的日子可能会半个小时左右,周末也就出门前下几盘棋,然后两天大户外。总体来讲,这三周,他投入到围棋的时间总量并不算多,远到不了无脑刷题、题海战术的程度。
小七学围棋的相对高效,可能主要受益于复盘以及专项练习。他学围棋的三周,下棋时出现过各种各样的毛病。比如不看对方的气,一味进攻不防守;比如学了扭羊头之类的技巧,看不仔细没到条件就硬用;比如对方一颗子快死了放那儿他都不吃,就想一吃一大片,看着爽。
因为不管是老师上课时给的建议(比如不要上来就打吃,长一方看看是不是能更好),还是我们俩复盘时总结出来的一些教训,小七都是往脑子里记得,所以他就能及时纠错,避免低级错误。而像他下棋时,扭羊头扭错方向后,我也不会吵他,就把专项找出来,让他花几分钟练上二十道题;模拟考级做题时,接不归错上几道,就看看老师总结的知识点,专门练接不归专项,已经明确掌握的知识点,就不再多花时间了。
而且,下棋就像学数学,基础的题型肯定是见过才能更快更准确的下对,老师上课是见识的过程,而课后的练习,主要就是内化了。所以一方面跟着老师见各种棋形,但更重要的还是“敌之要点,我之要点”之类的原理。孩子真正理解这句话,很多棋形不用记,自己也能摸索大概该怎么下才能赢了。就像数学理解了原理的学生,不需要老师教,也可以直接做很多拓展题一样,完全是相通的。
分享小七学围棋的过程,除了想说围棋和数学的学习方法相通,也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希望收获一个好的结果,园丁的浇水、施肥、搭支架,是有必要的。
家长想要什么都可以,想放弃什么也都可以,自己开心、自洽最重要。但真的要想清楚,如果自己没投入时间和精力(尤其在孩子还没能力独立规划的阶段),千万不要逼迫孩子什么都学得快、学得好。
孩子生而不同,苹果长不成香蕉,香蕉长不成橘子,家长花再多时间精力也改变不了这个现实。但苹果是长成个大苹果,还是小苹果,还是只开花就没结果,和家长的付出还是有些关系的。用尽全力不如用对方法,重在“精”,抓“质”而不是抓“量”,也许反而有不一样的惊喜。
Read More
育儿干货I好物分享I诚意满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