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克献向外孙韩优展传授皮影技艺
“灯影里刀马纵横,布幔上悲欢离合。”9月11日,在定陶区张湾镇后冯村定陶皮影传承人冯克献家中,一束强光穿透夜幕,照亮了布幔上跃动的人影。冯克献手持影杆与外孙韩优展默契配合,《西游记》的经典桥段在光影中徐徐展开。
作为定陶皮影第七代传承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70岁的冯克献指尖翻飞间,藏着这项古老艺术的独特密码。“你看这影人,一尺有余,手臂过膝,全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讲究。”冯克献告诉记者,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一个影人,镂空的花纹疏密有致,红、绿、黑三色对比强烈,“别看巴掌大,从选皮到组装,需要30多道工序。”
定陶皮影是由明代山西移民传到定陶的古传皮影戏,长期活跃在山东、河南、安徽、河北等地,至今仍保留着古传皮影的基本制作工艺、演出形态、表演程式、原始唱本和古老影箱。定陶皮影又名“隔纸说书”,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又跻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在山东皮影艺术中独树一帜。
但这份荣光背后,是传承的艰辛。“最困难的时候,老影箱都快散架了。”冯克献回忆,20世纪80年代后,受现代娱乐冲击,皮影演出市场萎缩,1000多套老皮影仅存 250余套,许多艺人迫于生计转行。为找回失传的制作技艺,他拆了祖辈传下来的老道具反复研究,还专程到河北石家庄、陕西渭南等地拜师,“光牛皮处理就试了几十种方法,手上磨出的茧子比影人的铆钉还硬。”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冯克献不仅复原了“选皮、雕刻、上彩、组装”的全套工艺,更让技艺在家族中扎下了根。大女儿冯合娜成了第八代传人,小女儿冯合敏也能独当一面,就连孙子、外孙都能熟练操纵影杆演绎简单桥段。
“小时候看姥爷演戏,觉得影人儿会跳舞,现在才懂,这舞里跳的是咱的文化根脉。”冯克献外孙韩优展边说边展示影人,稚嫩的手法里透着认真。
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正为古老艺术注入新活力。去年5月,冯合娜赴西安参加了2024年皮影雕刻技艺与皮影戏新品研发高级研修班,回来后便琢磨着创新:“课本里的党史故事、新时代的发展成就都能编成皮影戏。”她试着将党史故事改编成皮影剧目,用传统唱腔讲述红色故事,在学校演出时大受欢迎。
“变的是故事,不变的是精气神。”冯合娜说,现在她正和父亲一起整理老唱本,计划给传统剧目配上字幕,让年轻人听得懂,喜欢看。
定陶区也为皮影传承拨付专项资金修缮传习所,组织艺人进大剧院展演,还支持冯克献与多所学校对接,计划开设皮影课。“上周去镇上小学试讲,孩子们专注地盯着影人,眼睛都不眨,有的还说想学雕刻呢!”冯克献的笑容里满是欣慰。
冯克献祖孙三代同台,影人们在布幔上时而策马奔腾,时而轻歌曼舞。光影流转中,老艺人的坚守与年轻人的创新交织,恰似那影人身上的纹路——既有岁月沉淀的古朴,又有与时俱进的灵动。
菏泽日报 记者 王振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