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文史英华】论民歌的乡村文化特质——以四川汉族民歌为例‖万光治

0
分享至



论民歌的乡村文化特质

——以四川汉族民歌为例

万光治

摘要:民歌是乡村文化的产物。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牧社会为基础,自发性与自娱性;因情润腔,以字行腔;集体创作,自由生长;人与自然互动,构建艺术意象,赋予民歌以乡村文化特质。自乡村民歌进入城市,因文化市场化与市民生存空间局限,民歌的乡村文化品质渐次消失。在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城乡一体化及现代传媒,民歌更失去生存的土壤。故抢救性地原样保存、原样传承乡村民歌,并在此基础上发掘其潜在的艺术价值,创造出新的文化产品,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民歌 生成机制 乡村文化 乡村社会


民歌是乡村文化的产物。乡村文化以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农牧社会为基础。仅就其产生背景、创作心理与形态特征而言,只有自发产生于乡村社会的歌曲,才可以被称作民歌。

随着生产力发展,城市文明兴起,民歌的生存空间变得日益狭窄。及人类进入工业乃至后工业社会,彻底消亡已是民歌的必然命运。

近年来,民歌概念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一些人把现代人据民歌改编乃至新创作的歌曲称作民歌。或许在部分人的观念中,凡有广泛受众的歌曲皆可视作“民歌”。笔者以为,文学、音乐学、艺术学等学科对民歌早有明确的学术界定,民歌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应该得到尊重。

2004年以来,笔者历时十七载,采录、整理了四川181个区县3080首各族原生形态的民歌,于2017年出版了集声、像、文、谱、图于一体的《四川民歌采风录》。在此过程中,对民歌的产生、特征与生存状态有了较为直观、深入的了解。故本文以四川汉族民歌为例,对民歌的概念再作甄别,更对其乡村文化性质作进一步的探讨。


中国古代称民歌为“风”。“风”是古人基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对民歌创作的自发性特征所作的形象比喻。《周易》“涣”卦,上“巽”为风,下“坎”为水,《象》曰:“风行水上,涣”。孔颖达《正义》:“涣者,风行水上,激动波涛,散释之象。”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将其进一步引申到文艺创作:“风行水上,涣然成文章,非有意于为文也。”文者,纹也。风行水上,自然成纹,喻民歌情动于中,不得不发的创作心理与创作过程。

对于民歌的生成机制,《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又《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何休解诂:“正男女有所怨恨,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食与色,性也。啼饥号寒,渴求异性的情爱与性爱,属人的生理与心理需求。但人毕竟同时又具有社会的属性,啼饥号寒、关雎求偶而外,更要探究产生生理与心理饥渴的原因,寻求并实践满足生理与心理饥渴的方法。概言之,人因其生存形态而触发情志,或歌其食,或歌其事,民歌因以产生。是知古代以风指称民歌,盖因其创作心理发自天然,其词曲亦皆得之自然也!

四川秦巴山区的民歌《尖尖山》有云:“尖尖山,二斗坪。包谷馍馍胀死人,茅草蓬蓬笆笆门。你要吃干饭万不能,万不能!”过去农民为了生存,爬坡上坎,依山势垦出小块田地。这样的地块依产量被称作“二斗坪”“五斗坪”。其一年产出的包谷杂粮,只能供农民维持生命。由是,生存环境的艰难全浓缩在数句歌唱之中,《尖尖山》实可视作“饥者歌其食”的注脚。

《尚书·尧典》所云“劳者歌其事”,最典型的莫过于与劳动共生的号子。巴蜀地形多样,江河纵横,号子形态最为丰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船工号子。2004年6月,笔者在宜宾市屏山县采录《金沙江号子》,听号子头江净乐率老船工唱《大斑鸠号子》:“冷水泡来热水洗,凉了哪个又来经佑(四川方言,犹言“照顾”)你?”“二四八月凉风天,哥哥走路妹来牵。”“手把鹅石脚蹬沙,找点银钱来盘冤家”。常年的水上生涯,令船工手脚关节病变,每到春夏发病季节,走路皆须妻子搀扶。尽管如此,船工仍不得不匍匐江岸,拉纤不止,挣钱养活全家。号子而外,还有背夫之歌。秦巴古道负重而行者谓之“背二哥”。他们途中或歌以问答,抒发情怀;或前呼后应,彼此关照。行人但闻其歌,窕声夭夭,映山映水,以为颇具诗情画意。沈长源于唐贞元中主政利州(今广元市),其友人欧阳詹旅游到此,“视人安俗阜,钦所以美”,作《益昌行》。其诗有云“耕夫垅上谣,负者途中歌”,或为今所见最早咏及秦巴古道背二哥的诗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亦云其游滁州西南诸峰所见:“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笔者过去仅就前贤诗文,赞其且行且歌。及后来赴巴中、达州采风,亲见背二哥如何负重,如何歌吟,方知其负重行进,根本不能歌唱。唯途中歇息,以打杵子撑住背夹,喘息稍定,方能歌以释怀。其歌有云:“背二哥来背二哥,哪个喊你背啷多?你把银钱看淡些,请个堂匠帮你背上坡!”此所云“堂匠”,源自河南省鲁山县。鲁山县昔年有民间互助组织堂匠班,其成员称堂匠,祀奉墨子。此曲所唱背二哥行到山高路陡处,精疲力竭时,有人专候于此,代其背货上坡,获取些许酬劳。这些人非必堂匠班成员,很可能是半职业化了的助力者。因有对背二哥的实地考察,乃知过去对诗文“负者歌于途”的诗意想象,与事实相距甚远!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并不仅限于“饥者”“劳者”。男女情事发而为歌者,在《诗经》逾三分之一。四川小调《月儿落西下》抒写姐儿望月怀人,在四川流传最为广泛。至长篇叙事民歌《逍遥记》被发现,方知《月儿落西下》只是其婚恋悲剧的一个片段。《逍遥记》有故事情节,有人物命运,是四川民歌中的爱情绝唱。“男女有所怨恨”的爱情之歌,在四川民歌中亦在多数。

民歌一旦产生,进入传播,更获得自由生长的机会。由于乡村社会的文化普及率低,民歌很难著于纸帛,只能相传于口耳。在我们十余年的采风过程中,从民间歌手、地方学者获取的手录民歌歌词不多,曲谱记录则付阙如。口耳相传虽然不利于民歌的保存与传承,却给了民歌以活态传承,自由生长的余地。面对民歌,传唱者既无创作权属的顾虑,更无蹈袭前人的用心,而具有自由演唱、自由发挥的可贵心态。歌者个人的人生体验与情感移入,传唱现场的主客互动,地域风情与方言等因素的介入,令其词曲往往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乡村民歌以其自发产生,自由生长,避免了被固化的命运,而具有了活态的性质,从而成为民间共有的文化财富。

需指出的是,在乡村社会,也有一些松散的组合,服务于民间的仪式活动。它们的成员相对固定,内部有司仪、说唱、吹奏、锣鼓的相对分工,平时各从其业,遇有婚丧嫁娶,临时襄助其事,适量收取报酬。这类组合在技术上有一定的专业性,运作上却并不具有商业性。他们的存在,丝毫不会改变乡村文化自发性与自娱性相结合的性质。


中国古代典籍又以“风”比喻民歌的曲调及其形成。《山海经·大荒西经》:“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郭璞注云:“创制乐风曲也。”风所以被用来比喻音乐,是因为自然万物因风而发出声响,即《庄子·齐物论》所谓“天籁”“地籁”。籁者,孔窍也;孔窍因风而发声,得之自然。与此相类,人因外物引发思想与情感的活动,进而发出有意味的声音,称作“人籁”。人籁首先是意义明晰的语言,发为歌吟,是为歌词。其次是人因外物刺激而产生的生理性反应,如痛则呼,饥则号,哀则叹,悲则哭,喜则笑,虽无实义,却有情感,发为歌吟,是为衬词。再次,歌词与衬词相互配合,因情润腔,结构出富于变化的旋律,富于美感的声音形式即歌唱随之产生。

《尚书·舜典》又云“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更有依据歌词的语意与语音,决定歌曲音乐旋律走向的意思。魏良辅《曲律》则把歌词“四声”与曲调“五音”的关系说得更为具体:“五音以四声为主,四声不得其宜,则五音废矣。平上去入,逐一考究,务得中正,如或苟且舛误,声调自乖,虽具绕梁,终不足取。其或上声扭作平声,去声混作入声,交付不明,皆做腔卖弄之故,知者辨之。”以此可知,音乐旋律的抑扬顿挫,须与歌词的四声相谐协;古人所云“声依永”,即现代声乐学所谓“因字行腔”。

就民歌而言,因字行腔当以方言为重要依据。自人类用语言表情达意,因其生存地域的封闭性,其语言只在族群内部通用,是为一方之言,故谓之方言。在乡村民歌的原创阶段,歌词与曲调几乎同步产生,歌者发而为歌,必然依方言音调运腔。黄遵宪《山歌题记》云:“(然)山歌每以方言设喻,或以作韵,苟不谙土俗,即不知其妙。笔之于书,殊不易耳。”方言既影响到歌曲音调线的行进,民歌音乐的地域特色由此形成。在此基础上,歌手因情润腔,以美润腔,进一步实现对歌曲的个性化表达。古人称民歌为“风”,视民歌为天籁之声,原因即在于此。《左传·成公九年》载,楚囚钟离,南冠而系;与之琴,“操南音”。范文子以其“乐操土风,不忘旧也”,赞为君子。“操南音”,“不忘旧”,正说明钟离所奏音乐既有地域特征,也有个性特征。

上古时期,中国地分九州,方音各异。《礼记·王制》:“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各地民歌的音乐必有自己的特色。《吕氏春秋·音初》说,“(大禹)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南音”“殷整甲徙宅西河,犹思故处,实始作为西音。长公继是音以处西山,秦穆公取风焉,实始作为秦音。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燕燕往飞’,实始作为北音”。

由上古至战国,方言的差异也存在。有人因其子在楚学齐语,“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不可得也”,乃改送齐国学齐语。秦汉时期,秦始皇即有强烈的大一统意识,也只能颁令“书同文”,而未敢有“语同音”的奢望。刘邦发迹之后,衣锦还乡,招故人父老子弟佐酒,发沛中儿童一百二十人唱《大风歌》,以其词推其曲,《大风歌》属楚声,儿童也只能用楚地方言演唱。汉宣帝时,九江被公善楚声,被征入朝廷颂楚辞,不仅可见楚人入主中原百余年后,仍眷恋故地方音,更可见当时楚地的方音、民歌与北方仍有很大差异。五代时期,梁太祖即位,封钱镠为吴越王。钱镠衣锦还乡,置牛酒,陈乡饮。“镠起执爵于席,自唱《还乡歌》以娱宾。时父老虽闻歌进酒,都不知晓。钱镠觉其欢意不甚浃洽,再酌酒,高揭吴喉,唱《山歌》以见意:‘你辈见侬底欢喜,别是一般滋味子,用在我侬心子里。’歌阙,合声赓赞,叫声振席,欢感闾里。”钱镠依乡曲自填新词的《还乡歌》因未按吴中方言唱,众父老不晓其意。待其改用吴中方言,“高揭吴喉”,众人方能发生共鸣。刘邦、钱镠,楚声吴喉,乐操土风,正可见民歌曲调与歌词方言同根而生的血缘关系;乡村民歌音乐风格的不可替代,艺术魅力的直指人心,正缘于此。

以中国之大,地域方言至今犹存。民歌脱离原创而进入传播,经不同方言区的不同歌手演唱,其曲调必然出现不同程度的差异。我们在四川的田野考察中,发现《月儿落西下》对于研究方言与民歌曲调的关系最具典型的意义。据我们初步统计,该曲在四川绵阳、广元、巴中、南充、达州乃至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大同小异的音乐版本达四十余种。造成这一现象既与歌者个人的“因情润腔”有关,更与歌者的依方言“因字行腔”有关。所以,离开了方言,离开了个体,民歌便失去了它差异化存在的性质。


以乡村的自然环境与民居环境为背景,四川的乡村民歌以比兴的手法,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艺术意象。《文心雕龙·物色》:“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连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刘勰描绘的,是人文与自然亲切交融的图景,这样的图景更多的是在乡村,而非城市。乡村社会的人们从事农耕生产,与提供生产与生活资料的自然有更直接、更亲密的依存关系。因为如此,自然界的每一变化,皆与他们的生产与生活相关,无不引发他们的联想,触动他们的情感。杨升庵《全蜀艺文志序》将《诗经·召南》中《江有沱》的“沱”训为蜀地沱江,正确是否,姑不置论。他由此伸发开来,谈论诗人生存环境与诗歌比兴关系的构建,却很有道理:“原夫媵女之见,不出閨观,此诗之兴,即见而起。未有身在岐山,而远取江沱;家有酆鄗,而遥咏峨蜀者也!”从刘勰到杨升庵,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乡村民歌以自然物起兴的本质,在于“情以物迁”,“即见而起”。此所谓“物”与“见”,指歌者因所在之地、所见之物的触物起兴。

除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四川民歌的情物关系与其移民历史又很有关系。自战国以来,四川经历五次规模移民,堪称移民大省。明末清初,因连年战乱,四川含今重庆在内近57万平方公里范围内,总人口只有七、八万。鉴此,官方组织各省移民入川,鼓励圈占土地,尽快恢复生产。其时,四川地多人少,得水利之便,移民圈地之后,一般会在自家耕地大致居中处建屋,以方便耕作,故罕有如北方村落之聚居者。《新繁县志》引李惺语云“川省人家皆零星散处,既非聚族而居,亦无族葬之法”,《江安县志》亦云:“农民或自业,或佃耕,编茅结屋,散处于山巅水涯,绝无聚族而居者。”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体的居所由是星罗棋布,散见于四川盆地乃至盆周。乡民在居所四围多植竹木,既为屏障,也以为生产与生活资料,从而形成在四川被称作“林盘”的院落。这些院落既相对独立,葆有隐私,又可彼此呼应,相互护卫,四川广大农村因此形成以林盘为单位的、分散的民居生态。随着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家族人口的繁衍,除已有田产的继承与分家,移民后裔更以原居所为中心向外拓展:“子长则析居,近者二三里,远或四五十里。”从而形成新的林盘以及林盘组团,四川的林盘生态与林盘文化由是产生。

在四川的林盘组团中,同姓而外,也有异姓为邻者。林盘组团的宗族化与社会化必然自发产生出乡规民约,以约束成员的行为,维护宗族的文化传统与林盘成员的共同利益,由是对自娱自乐的民歌传唱有了相应的规范。山歌因多涉男女情爱之事,被谐音称作“膻歌”。林盘院内多妇女小孩,山歌和一些言情小调自然不宜在院内传唱,否则会受到长辈干预。2004年7月12日,笔者在广元市青川县大坝乡南溪村采风,乡民曹大恩、朱丕松等乡民应笔者之请,始则聚于院内,唱山歌《三月桃花红》《二面麻柳叶》,小调《花花扇儿摇》。后因心理压力,众人相携出门,到距院落较远的山坡上依次坐下,始放心大胆地唱言情民歌如《清早起来一上梁》、小调《十二杯酒》等。2004年8月13日,九寨沟县罗依乡顺河村村民陶代友坚拒在村里唱山歌。因我们受限于时间的安排,经一再请求,陶乃折衷到院外的山边,面朝大山,唱《日头出来慢悠悠》《白山歌》《核桃树来核桃花》。

因有这样的乡居民约,四川的山歌与小调乃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且由此形成自己比兴的取象特点。四川盆周高山连绵,是山歌的天下。歌者无论割草打柴、开荒垦地,播种收割,大都登高上山。其时,地阔天高,耕者数人而已,歌以言情,无所顾忌。兼以登高者极目而眺,视野开阔,既可见山下川流纵横,又可见坝上大田无垠,故四川山歌多用高山大河起兴,气象超迈,声宏势大,颇不同于江南小曲之婉约多姿。在《四川民歌采风录》中,歌者以“高高山上一树槐”“山对山来岩对岩”“这山望到那山高”等起兴者达30首,以“大河涨水”“隔河望见”起兴者达22首,以“大田栽秧”“大田薅秧”起兴者达13首。又四川属盆地气候,云雾多而晴天少,不独古谚有“蜀犬吠日”,蜀人亦尤其珍爱晴天。每当晨起见日,欣喜雀跃,其上山出工,登高放歌,或赋以“太阳出来喜洋洋”,或以“太阳出来”起兴,引出所咏之物,表现愉悦心情。据笔者统计,在《四川民歌采风录》所录山歌中,以“太阳”起兴者竟逾百首!

林盘乡居之内,则是小调的乐园。小调节奏舒缓,旋律规整,上下对称,回环往复,无论叙事抒情,皆可吟唱从容。在四川乡村社会,小调能唱者众,喜听者众,歌者与听众面对面地交流,是乡村社会更常见的自娱自乐形式。因歌者的“即见而起”“情以物迁”,四川除院里院外常见之果树竹麻取兴外,其它如茅草、豌豆、豇豆、胡豆、菜苔、韭菜、豆芽、葱蒜、荷花、橘子、李子、梨子、核桃、杨柳、桂花、桃花、巴山豆、菜籽花、栀子花、石榴花、柑子树,青杠林、麻柳树等田边地头常见之物,亦皆入于民歌,既可以为比兴,亦可赋为背景。时令物候而外,四川小调还多用扇儿、酒杯等民间日用之物起兴。这一现象的产生,也与四川的乡村民居的生活形态有关。乡民或一天劳动结束,或当农闲季节,或聚院内,或邀院外,唱小调以自娱。其时,歌者自得,听者怡然,饮茶以润喉,酌酒以助兴。唯四川气候溽热,易生蚊虫,乡民围坐,挥扇降暑驱蚊。也许正是这一习俗,令扇儿杯儿成为乡民们手中常有、眼前常见之物。故其歌咏之时,既为起兴,亦以数杯数扇,结构歌词,如民歌中常见的“五更调”“十二月歌”然。《四川民歌采风录》著录小调以“十把扇儿”“十二把扇子”为名者19首,以“十杯酒”“十二杯酒”为名者27首,且歌词所涉杯儿扇儿者,为数尤多。

至此,似可做出结论:发自自然,自娱自乐;旋律因情感而抑扬,运腔随方言而婉转;登高放歌,俯瞰取兴,与环境相谐协;集体创作,自由发挥,随个性而生长,共同构成乡村民歌独特的艺术意象与文化特质。


然而,就在乡村民歌持续生长于乡村社会的同时,它又被动地进入士人文化与城市文化。面对完全不同的生态环境,民歌既为后者注入新的元素,同时也改变了自己的生存形态。

民歌自进入文人世界,由俗文化提升为雅文化,一方面出自天籁的乡土气息渐次消失,另一方面也在文人的创造中获得艺术的提升。关于民歌与诗人诗歌关系的功过得失,历代学者论述甚多,兹不赘述。而民歌自进入城市,衍为市民的时调小曲,则呈现出另外一种风貌。

何谓城市?古代国家出于管理的需要,将国土划分为若干区域,设置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从而产生地方行政机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产生,部分人口出于生产或交换的需要,围绕管理、税收、治安等行政机构聚居一处。后又因人口集中,官署所在,乃筑墙以求安全,方便管理。当时的墙夯土筑成,故谓之“城”。又因人口集中,城外傍河而居,城内无河掘井。居民取水用水,常群聚井边,井边乃成为以物易物或商品买卖之地。环城有墙,墙内因井成市,乃有市井、城市等词产生。是知除了行政管理需要而外,生产分工与商品交换也是城市产生的一大动因,城市因此被赋予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市场交换功能。

中国最初的城市居民基本来自乡村。乡村民歌随农民进城,依靠官方的乐府或民间的乐坊,转化为城市的时调小曲,成为构建城市文化的重要资源。官方乐府有专业化的乐工乐伎,民间乐坊也有自己的歌儿舞女。后者以满足市民的文化消费为主要目的,是城市最初的商业化的专业表演者。专业化与商业化的结果,使来自乡村的民歌一是失去了原先的质野,变得更为精致;二是大都有乐器或表演相伴,更具艺术的美感:三是带动了市民阶层对乡村歌谣的吸收与改造,从而丰富了城市歌谣俚曲的内容与形式;四是官方与民间的乐坊不仅改编乡村民歌,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创作出属于城市的歌谣;五是文人出入于乐坊或茶坊酒肆、勾栏瓦舍,往往不只在单纯地消费;他们中有的人或介入到曲调的加工与创作,或成为歌词的改编者或创作者,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厘定出声与词的相关规范,既属于城市、也属于文人的词或散曲因此产生。

两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农业发达,商业经济繁荣,逐渐形成以江南为中心的市民文化。当刘宋之时,“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歌谣舞蹈,触处成群。”鲍照笔下的昔日广陵,尤其繁华:“重江复关之隩,四会五达之庄。当昔全盛之时,车挂轊,人驾肩,廛閈扑地,歌吹沸天。”南朝君臣不但对来自乡村的乐歌进行加工,而且还大力仿作。但从根本上影响城市文化产生并决定其文化品质的,是中国自唐宋以来城市经济的繁荣。《东京梦华录》称北宋京都开封:“人烟浩穰,添十数万众不加多,减之不觉少,所谓花阵酒池,香山药海。别有幽坊小巷,燕馆歌楼,举之万数。”满足宫廷和贵族文化需求的有官方的乐府、私养的乐伎,满足商人与市民文化需求的则有民间娱乐场所的歌儿舞女。如果说宫廷与贵族的文化享乐尚属特权,商人与市民的文化消费却属于市场行为。文化消费既给市场既带来竞争,也带来活力,青楼瓦市,尤见繁荣。青楼自不待言,瓦市则有瓦肆、瓦舍、瓦子之称,取其“‘来时瓦合,去时瓦解’之义,易聚易散也”。开封瓦市有新门瓦子、桑家瓦子等。其中“街南桑家瓦子,进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有瓦子莲花棚、牡丹棚等,唯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搭棚为瓦市”,“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博、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可集中满足市民的物质消费、文化消费。这类瓦市至明清尤盛,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成都东大街城隍庙内尚有与之相类的文化市场。在笔者的幼年记忆中,里面功能区划明确,秩序井然。其间除有饮食、特产的摊点,更有清音、扬琴、竹琴、相声、杂技等演艺场所,热闹非凡。

乡村民歌进入城市,必然发生变异。首先是市民的文化消费,带动了城市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其时,无论是宫廷还是市场,在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互动关系中,消费者居于主动态势。文化的生产者首先必须窥伺消费者的喜好,然后根据其喜好量身定制产品。宫廷或市井即使有从乡村移植来的民歌,也都必然受制于消费者的爱好进行加工。在城市文化商品化、市场化的背景下,乡村民歌自由自在、自娱自乐的创作心态荡然无存,民歌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的真淳品格也不复存在。兹以北方民歌《打枣竿》南下入城后的命运为例:

王骥德《曲律》云:“北人尚余天巧。今所传《打枣竿》诸小曲有妙如神品者。南人苦学之,决不能入。盖北之《打枣竿》与吴人之《山歌》,不必文士,皆北里之侠或闺阃之秀,以无意得之。犹诸郑卫诗风,修大雅者反不能作也。”有谓《挂枝儿》与《打枣竿》皆属北方民歌,两者名异实同。观其曲名,挥竿打枣,枣下树,歌声起,知其必出于北方乡野。明万历到天启年间,此曲由北及南,进入城市,颇受市民欢迎。沈德符云:“比年以来,又有《打枣竿》《挂枝儿》两曲,其腔略略相似,则不问南北,不问男女,不问老幼良贱,人人习之,亦人人喜听之,——其谱不知从何来,真可骇叹!”南人最初苦学《打枣竿》而不能入,是因为南北方音迥异。而后来的学之者、传之者众,说明《打枣竿》等北方的乡村民歌不但被南方的城市方言所同化,同时还改变了自己的内容与风格,以适应南方城市居民的文化品味。《打枣竿》由南而北的变异,为乡村民歌如何转化为城市时调小曲提供了实证。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为适应贵族与市民的文化需求,城市开始了自己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再生。王廷绍《霓裳曲谱序》说城市对表演人才的培养:“京华为四方辏辐之区,凡玩意适观者,皆于是乎聚。曲部其一也。妙选优童,延老技师为之教授。一曲之中,声情度态,口传手书,必极妍尽丽,而后出而夸客。”又说城市时调小曲的某些素材来源:“其曲词或从诸传奇拆出,或撰自名公鉅卿,逮诸骚客,下至衢巷之语,市井之谣,靡不毕具。”文人词、曲和传奇中的一些词牌曲牌本就来自乡村民歌,现在它们又被拆出并注入新的内容,变为城市时调小曲。而一些新引入的乡村民歌经瓦舍艺人依声填词或改编填词,也被进一步曲牌化。可见从乡村民歌到城市时调小曲,创作者的身份、心态与歌词内容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王骥德云:“小曲《挂枝儿》即《打枣竿》,是北人长技,南人每不能及。昨毛永遂贻我吴中新刻一帙,中如《喷嚏》《枕头》等曲,皆吴人所拟,即韵稍出入,然措意俊妙,北人无以加之。故知人情原不相远也。”是知乡村民歌经文士与艺人改造为城市时调小曲后,深受市民欢迎,仅就冯梦龙所辑《挂枝儿》《山歌》看,前者435首,后者383首,数量十分惊人。城市时调小曲既出自文人或艺人之手,一般而言,权属分明;即作者未明,相关信息大抵有迹可寻;其作品传播是否与原作相符,亦为人所看重。如乡村民歌那样的自发产生,集体创作、自由生长的品质再也不可复现。

除此之外,前所言乡村民歌中以自然物为比兴,创造出人与自然亲密关系的艺术意象,很难出现于城市的时调小曲;乡村民居与城市民居的差别,也分别给乡村民歌与城市市调小曲打上不同的印记。城市人口集中,街道纵横交错,房屋鳞次栉比,同质化的居所因毫无个性特征,乃有坊名宅号产生,以方便区别。与之相反的则是乡村富于个性特色的居所。《逍遥记》中的姐儿描述小郎的乡居特征:“此去不多远,就在山那边。翻过山梁就看见,房儿四合院。当门一丘田,路儿一支箭。地形就像一把伞,房儿金銮殿。后院一笼竹,就是小郎屋。两边耍楼嗮衣服,热闹像成都。四角九根柱,粉壁墙上涂。两边客房摆满铺,就是小郎屋。”如此具象的描绘,一方面可见姐儿与小郎乃青梅竹马之交,对其居所十分熟悉,另一方面可见小郎居所无论其位置、朝向、环境乃至周边的风物,皆具个性的特征。

城市化给民歌带来的影响尚不仅及于此:乡居的分散性,赋予乡民登高放歌、聚吟小调相对自由的空间;城市的群聚,则要求人必须尊重他人保持居所安静的权利。城市既有此习惯法,除建房筑基,板车运物,号子偶尔出现;婴儿催眠,童稚娱乐,声音并不扰人,而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居住区,罕有高声歌唱者。因此之故,如前所言的勾栏瓦舍等娱乐场所乃应运而生,城市的空间布局开始有了功能的分工。市民放弃了自己任情歌唱,自我娱乐的权利,乡村民歌创作的自由心态自然不复存在。2004年,我们在九寨沟县罗依乡顺河村采访86岁的老歌手高友明,邻居因他时常在自家门前玩弄琵琶,纵酒高歌,颇有微词。在我们的采风经历中,虽然仅此一例,但也足以说明乡居尚有顾忌,居城市而放歌更不可能。


但民歌进入城市遇到的挑战,更有方言的丢失。乡村居民是城市居民的最初来源。来自各地的乡民带来自己的方言,必然会面临彼此交流的问题。为了同生共赢,城市居民对自己原有的方言既有所保留,也会有所舍弃,以求得彼此间语言的“最大公约数”,从而逐渐形成城市自己的方言。四川历史上经历过五次大移民,这一现象尤为突出。四川每一次的大规模移民,来自各省的移民都会面对一个事实:移民带来家乡的风俗与方言,严重影响着彼此间的交流与融合。然而生存环境的压力,毕竟会激发出人适应与改造环境的能力。嘉庆《三台县志》载,移民之初,三台“五方杂处,习尚不同。久之而潜移默化,服其教不异其俗”。《江安县志》载,“江安自明季兵燹后,土著仅十一二,余皆五方杂处,俗尚各从其乡,今则渐归齐一。”风俗既能彼此接纳、适应,语言亦当如此。《广安州新志》载,各省移民来川之初,尚能奉行“远祖条约,不忘其本;原籍语言,必从其初。偶迁囿于方隅,习为他语者,族老必斥曰‘卖祖宗’”。然而一切传统,皆抗拒不了生存的挑战,时间的磨砺。《大竹县志》载,“(楚、湘、粤、赣、闽)五省之人,原籍不同;五省人之乡谈,亦各自不同。其后习已俱化,原籍乡谈之存在者,百不得一。竹中人乃自有所谓‘竹中语’者”。这里所说的“竹中语”,即是五省之人经过长期的艰难磨合,创造出来的通行于大竹一带的新方言。乡村如此,城市亦然。人们居住于方城之内,更容易在日常交流中逐渐找到语言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形成城市自己的方言。然而城市语言虽已趋同,城市文化却产生不了真正的民歌;乡村民歌进入城市,或因方言的遗失而失去原有的韵味,或因为服从市民的文化好尚而有所改变。故城市无民歌,也就成为既是理所当然,也是无可奈何的现实。

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将冯梦龙《挂枝儿》《山歌》《夹竹桃》、王廷绍《霓裳续谱》、华广生《白雪遗音》编辑出版为《明清民歌时调集》。按其书名,其所收录的时调小曲都被称作“城市民歌”。谢桃坊先生《中国市民文学史》认为,《挂枝儿》和《山歌》是明代中期以来流行于民间的曲调虽最早产生于乡村,当他们流传入城市以后,文人们和艺人们为之谱写的新词则具有市民文学性质,再也不是民间文学作品。谢桃坊更进一步把这类作品称作“明清新题音乐文学”,而“明清新题音乐文学是市民文学之一,它不属于民间文学,因而称它为‘民歌’是极不恰当的。若称之为‘民歌时调’就更是不伦不类了。”笔者赞同谢桃坊并无所谓“城市民歌”的观点。笔者更进一步以为,只有在乡村社会,才可能产生自娱自乐的民歌。

文章写到最后,笔者油然生出如下感慨:在古代与近代的城市中,乡村民歌的命运已然如此,而在现代乃至后现代社会,给民歌最后一击的是更有城乡一体化以及现代传媒。尤其是后者,它们以强大的传播能力与商业运作能力,不仅突破城乡,更突破国界与民族,令一代又一代人从被动到主动地接受乃至参与它所推送的节目,乡村民歌自娱自乐的自主性及其存在价值被无情取代,人们创造民歌的土壤和激情被自然消减。近二十年来,我们在四川的田野考察过程中,亲见现代传媒是如何一步步地蚕食着民歌的生存土壤,仅在少数民族的部分地区,尚有年轻的歌手在承传他们祖先遗留下来的民歌。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乡村民歌的消失已是不可逆转的现实!

面对如此悲观的现实,我们所能作的,就是竭尽所能,对已有的民歌作原样保存和原样传承。唯有原样保存,艺术家们才能以民歌为素材,在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对其进行再创造,以挖掘民歌潜在的艺术价值,创造新的艺术产品。就现代的技术条件而言,原样保存民歌应该毫无困难;我们采录、整理、出版的《四川民歌采风录》就是利用声像技术,实现了对3080首原生形态民歌的原样保存,他们为民歌的再创造提供了保证。

但在民歌原样传承方面,我们却面对过不少尴尬。1954年,金沙江的水运木船被机动船取代,当年的船工成为航运公司的员工。2005年5月,在屏山县的金沙江畔,老船工江净乐和他的伙伴为了找回当年用力拉纤的感觉,把纤绳固定在沙滩上的大石头上。这个镜头曾经出现在次年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的访谈节目中,意在说明一些民歌因依存条件的消失而面临的生存危机。数年后,我们再访江净乐,听他的学生为我们唱金沙江号子。但因为从无江上拉纤的生活体验,年轻人虽有好的音色,却唱不出船工号子的现场感。2006年10月,我们在达州市宣汉县考察背二哥非遗传人的现场教学,因为当地的中青年男性大都在外打工,三位学唱者全是青年女性。2021年12月,我去乐山市考察沐川山歌,发现女声击鼓摇扇表演的“山歌”,其实是据当地薅草锣鼓歌师所唱山歌改编而成的小调。以上所举,意在说明民歌存在的前提一旦消失,很难对其做到原样传承。我们当下应该且可以做到的,是尽可能地利用多种手段,对原生形态的民歌作全方位的原样保存。

原样保存乃至尽可能地原样传承乡村民歌,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来源: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原载《中华文化论坛》2022年第5期,注释从略,详见原刊)作者:万光治(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院首任院长,师从启功先生,中国著名辞赋学家、中国古代文学史专家、民歌学家)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女子散步踩到化骨水毒发身亡,警方通报,相关部门表示会为此兜底

女子散步踩到化骨水毒发身亡,警方通报,相关部门表示会为此兜底

花心电影
2025-09-16 08:01:09
绝经越早,寿命越短?医生说出绝经的“黄金年龄”,希望你符合

绝经越早,寿命越短?医生说出绝经的“黄金年龄”,希望你符合

千金芳儿
2025-09-16 09:10:07
交易已清零,中方不肯掏钱买了!特朗普也无能为力

交易已清零,中方不肯掏钱买了!特朗普也无能为力

木晓普照
2025-09-15 10:34:13
1942年日军围住7名军统女兵,兽性大发的逼近,却又吓得转身就跑

1942年日军围住7名军统女兵,兽性大发的逼近,却又吓得转身就跑

抽象派大师
2025-09-16 08:57:53
西贝致歉后罗永浩再发声!知情人士称“贾国龙不给说法,老罗不会罢休”

西贝致歉后罗永浩再发声!知情人士称“贾国龙不给说法,老罗不会罢休”

澎湃新闻
2025-09-15 17:04:27
枫花恋、桃乃木香奈、石川澪、香水纯、妃光莉 日本娱乐圈明星动态

枫花恋、桃乃木香奈、石川澪、香水纯、妃光莉 日本娱乐圈明星动态

素然追光
2025-09-16 00:23:15
油价大降超0.35元/升,9月油价“再下跌”,2025年第8次油价下跌

油价大降超0.35元/升,9月油价“再下跌”,2025年第8次油价下跌

油价早知道
2025-09-15 09:18:15
燃起“订单风暴”!九三阅兵后,中国拿下多少超级大单?

燃起“订单风暴”!九三阅兵后,中国拿下多少超级大单?

璠爷财事通
2025-09-11 19:00:03
贾国龙掉入预设谬误

贾国龙掉入预设谬误

智远同学
2025-09-15 10:40:25
听泉赏宝直播间变捉奸现场,1分钟视频流出:我回家,出事了宝宝

听泉赏宝直播间变捉奸现场,1分钟视频流出:我回家,出事了宝宝

博士观察
2025-09-13 16:11:03
到底谁在喜欢这种病态美?27岁宋祖儿现身南京,双腿瘦成皮包骨

到底谁在喜欢这种病态美?27岁宋祖儿现身南京,双腿瘦成皮包骨

娘娘不想上班
2025-08-25 18:17:23
浙江男子对女友毫无保留,转账都备注自愿赠予,她闺蜜的消费都出

浙江男子对女友毫无保留,转账都备注自愿赠予,她闺蜜的消费都出

大苏专栏
2025-09-15 17:50:03
莫拉塔:错失空门?反弹球力量太大角度不佳,现在我身体状况很好

莫拉塔:错失空门?反弹球力量太大角度不佳,现在我身体状况很好

直播吧
2025-09-16 08:46:13
篮协官宣中国女篮两战尤文图特16人名单 张子宇韩旭杨舒予领衔

篮协官宣中国女篮两战尤文图特16人名单 张子宇韩旭杨舒予领衔

醉卧浮生
2025-09-16 09:21:57
九三阅兵后她站上天安门城楼,看完回到台湾说了一句“扎心话”

九三阅兵后她站上天安门城楼,看完回到台湾说了一句“扎心话”

诗意世界
2025-09-13 19:17:11
巴西现役前2射手!33岁内马尔开场扭脚出战81分钟 39岁胡尔克打满

巴西现役前2射手!33岁内马尔开场扭脚出战81分钟 39岁胡尔克打满

直播吧
2025-09-15 15:28:11
“辞职看世界”的女老师,10年后现状曝光:黯然回乡,老公已分手

“辞职看世界”的女老师,10年后现状曝光:黯然回乡,老公已分手

梦录的西方史话
2025-09-08 17:40:03
以色列何去何从,历史惊人的相似,犹太人在打中国的主意!

以色列何去何从,历史惊人的相似,犹太人在打中国的主意!

芳芳历史烩
2025-09-15 03:28:59
深圳最大旧改项目白石洲对赌大限将至,央企辟谣接盘万科持有股份

深圳最大旧改项目白石洲对赌大限将至,央企辟谣接盘万科持有股份

红蓝白郁金香V
2025-09-15 20:08:07
英国《经济学人》:中国正在快速抛弃美元!这不是跟风是自保

英国《经济学人》:中国正在快速抛弃美元!这不是跟风是自保

户外钓鱼哥阿旱
2025-09-15 11:34:13
2025-09-16 10:00:49
匹夫来搞笑
匹夫来搞笑
超级宠粉
1147文章数 1268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头条要闻

媒体:韩国反华集会被采取限制措施后 韩外长率先访华

头条要闻

媒体:韩国反华集会被采取限制措施后 韩外长率先访华

体育要闻

诺维茨基退役十年后,德国篮球走向巅峰

娱乐要闻

60岁张曼玉定居法国:瘦成皮包骨?

财经要闻

华与华秒怂 罗永浩称已接到对方道歉

科技要闻

中国将依法依规开展TikTok技术出口审批

汽车要闻

后轮转向和5C 2026款梦想家把想到的都给了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艺术
公开课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当海口书包房卷向「未来」,这里的孩子和房价,都在高速超车!

内分泌科专家破解身高八大谣言

艺术要闻

故宫珍藏的墨迹《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这才是地道的魏晋写法

公开课

李玫瑾: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军事要闻

三人伪装"外卖员""钓鱼佬"窃取军事秘密 详情公布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