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庆一家老火锅店的镜头前,塞内加尔裔意大利网红卡比・拉梅(Khaby Lame)——中国网友口中的“无语哥”——正盯着沸腾的红油九宫格发愣。当他颤巍巍夹起一筷子毛肚送进嘴里,下一秒就被辣得眼睛瞪圆、猛灌冰粉,却仍没忘摆出那副标志性的“懵圈凝视”。这条视频刚发布24小时,就冲上全球多平台热搜;而这场始于去年(2023年)的中国之旅,更让他收获了超2.3亿人次围观、系列视频播放量破8亿次的惊人数据。
这个曾靠“无声吐槽”火遍全球、手握2.59亿粉丝(福布斯2024年初数据)的顶流网红,既没带专业团队拍宣传片,也没搞复杂的文化解说,却用最朴素的“吃货日常”,成了中外文化交流里最接地气的“烟火气信使”。
从工厂临时工到“文化破壁人”:“无语哥”的逆袭与中国缘
谁能想到,如今让全球网友追着看“吃火锅”的Khaby,5年前还是个在意大利工厂打零工的失业青年。2020年,他因找不到稳定工作误打误撞进入短视频领域,凭着不用说话、只靠摊手摇头的“无语表情包”意外走红——这种无需语言的幽默,恰好打破了跨国传播的壁垒,让他很快成了TikTok粉丝数第二的网红。
去年7月,Khaby带着一句“你可能不认识我,但一定用过我的表情包”入驻微博,正式开启中国行。不同于其他海外网红的“打卡式旅行”,他的脚步格外“接地气”:9月从北京出发,逛故宫时对着红墙琉璃瓦犯愣,爬长城时模仿古代士兵站岗;到天津后,钻进老城厢的煎饼果子摊后厨学手艺,握着竹蜻蜓搅面糊,愣是把面糊摊成了“抽象派面饼”,被曹云金教天津话时,更是一脸困惑地盯着对方,那表情直接被网友截成了“学方言崩溃”表情包;去上海时,他在弄堂里跟居民学用筷子夹粉条,在潘家园古玩市场模仿老板讨价还价的手势,甚至还试驾了小米电车——全程几乎零台词,却靠肢体语言和真实反应,让网友直呼“像看邻居家老外逛中国”。
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坚持了5年“无声人设”的网红,在中国之旅中主动“开口”了:对着重庆火锅镜头喊“辣!厉害!”,用蹩脚的中文说“你好,中国!”。这些小细节,让不少网友觉得“表情包突然有了声音,更鲜活了”。
笑出眼泪的“中国初体验”:真实,才是最好的传播“滤镜”
翻看Khaby的中国行视频,没有精致的运镜,也没有刻意的剧本,却处处是让人忍俊不禁的“名场面”——而这些“不完美”,恰恰成了最打动人的地方。
在天津喝面茶时,他盯着碗里的糜子面粥和芝麻盐,研究了半天“为啥要转着圈喝”,最后小心翼翼嘬了一口,表情从疑惑变成惊喜,活像个发现新玩具的孩子;体验八段锦时,他把慢悠悠的中式养生操跳成了“国际版广播体操”,手臂挥得比谁都用力,引得旁边晨练的大爷哈哈大笑;到了重庆,面对满桌的鸭肠、黄喉、脑花,他先是拿着菜单皱眉头,小声问“这都是什么呀”,等红油锅底煮开,试探性夹起一块土豆粉,结果没夹住滑回锅里,反复三次后,他对着镜头摊手的样子,直接被网友做成了“干饭人崩溃瞬间”表情包。
最出圈的还是吃火锅的片段:毛肚刚涮好送进嘴,他的脸瞬间变红,嘴里“嘶哈”个不停,却又忍不住夹起第二块;最后捧着冰粉猛灌时,如释重负的表情配上标志性的“无语眼神”,短短30秒被网友转发超百万次。有海外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虽然我没吃过重庆火锅,但看他的表情,我已经能想象到有多辣了,好想亲自去试试!”
比起精心策划的文化宣传片,Khaby的“笨拙”反而戳中了跨文化传播的痛点——真实永远比完美更有感染力。就像他在接受中国日报专访时说的:“沉默是我的语言,而食物是世界的共同语言。人们看到我被辣哭的样子,会笑,也会好奇‘这到底是什么味道’,这就够了。”
沉默破圈的秘密:表情包里的跨文化密码
这场中国行,不仅让Khaby在中国火出了圈,更在全球掀起了“中国美食热”:非洲新闻网专门报道“塞内加尔老乡的中国美食探险”,意大利媒体兴奋地转载他在天津合唱《Bella Ciao》的视频,TikTok上#KhabyTriesChineseFood话题下,已有超500万条用户自发分享“中国美食体验”,甚至有人专门做了“火锅涮煮时间指南”,教海外网友“怎么像中国人一样吃火锅”。
更意外的是“表情包经济”的爆发:他学摊煎饼、吃火锅、用筷子的片段,被网友做成了数万种表情包,在微信、QQ等平台日均发送量超2000万次,还衍生出了“无语哥式社交”——年轻人用他的表情回应工作压力、生活琐事,比如“被老板批评时”配个“摊手无语脸”,“吃到好吃的”配个“瞳孔地震脸”。这种自发的二次创作,让Khaby的影响力从“网红”延伸到了日常社交,也让“中国元素”悄悄融入了海外网友的生活。
据快手平台及第三方数据统计,Khaby中国行相关视频在海外平台的转发量中,62%来自从未关注过中国内容的用户。这意味着,他用一种“非刻意”的方式,让更多外国人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不是宏大的地标建筑,而是街头巷尾的煎饼香气、火锅店的热闹烟火、普通人的善意笑容。就像业内人士观察到的:“现在海外网红已经从‘文化观察者’变成了‘体验式信使’,比如此前‘德爷’的中国城市生存挑战、‘甲亢哥’的街头合唱破圈,都是靠‘真实体验’打动观众,这种传播比任何宣传都更有穿透力。”
烟火气里的启示:文化传播该“接地气”
如今,Khaby的中国行还没结束,他已经预告下一站要去广州喝凉茶、吃早茶。网友们纷纷猜测:“下一个让他‘无语’的中国味道会是什么?是虾饺还是艇仔粥?”
但比起“下一站吃什么”,更值得思考的是这场“无语哥现象”背后的启示:在全球化时代,文化传播从来不是“居高临下的输出”,而是“平等真诚的交流”。Khaby没有讲过一句“中国文化有多好”,却用一顿火锅、一个煎饼、一次学方言的经历,让全球网友感受到了中国的烟火气——这种“不刻意”,恰恰是最有效的传播。
就像他曾经历的:5年前还是失业青年,因“违反移民规定”被美国驱逐过,如今却成了文化破壁人。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文化交流,从来不在华丽的辞藻里,而在火锅沸腾的气泡中,在煎饼果子的香气里,在两个不同国家的人因为一块辣毛肚而相视而笑的瞬间里。
当“无语哥”的下一站定在广州,或许我们更该期待的,不是他又会被哪种美食“征服”,而是这种带着烟火气的文化交流,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打破隔阂的新可能——毕竟,比起“讲道理”,人们更愿意为“真实的快乐”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