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西方媒体援引多方分析称,俄罗斯在短短数月内将无人机生产提升到新的规模化水平——年产攻击型无人机约3万架,并有可能在2026年翻番。这一生产能力配合密集投放,已在今年对乌克兰形成急剧加重的压制态势。
据报道,2025年以来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射的攻击型无人机与诱饵数量已超过3.4万架次,远高于去年同期,被视为莫斯科把无人机生产和战术化使用作为“国家优先级”的直接结果。分析人士指出,这种量级的“弹药化”无人机,目的在于通过数量压垮对方的探测与拦截系统,从而为更高价值目标打开通路。
与此同时,乌克兰并非没有反制:过去一年乌克兰本土无人机产业快速扩张,政府和私营厂商提出2025年生产百万级甚至数百万级无人机的目标——有报道引述乌方目标为约400万至450万架各类无人机的产能规划,并称大量前线使用的无人机为国产。西方的“无人机联盟”也承诺增供无人机与零部件以支援乌军,但短期内难以完全抵消俄罗斯的数量优势与持续消耗战术
对乌克兰的不利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防空资源被消耗殆尽。面对数以万计的低成本攻击无人机,昂贵的中远程防空系统(如爱国者、S-300/400等)既不经济也不一定全部适用,迫使乌军更多依赖近距、机动和分布式拦截手段,但这些手段在数量面前极易疲劳与短缺;二是后方与关键基础设施暴露风险上升。大量低成本无人机可用于饱和打击发电、燃油、物流节点,造成长期后勤与民生压力;三是消耗战拉长、国际援助压力增大。俄罗斯用“量”对抗乌克兰的“质+西方援助”策略,若援助节奏放缓或优先满足自家防御需求,乌克兰可能面临防守成本与物资缺口双重扩大。
需注意的是,数据与说法并非完全一致:关于俄罗斯“3万架/年”的估计来自多家媒体对卫星、工厂产线与情报来源的综合评估;而乌克兰方面的“百万/百万级生产目标”更多是官方与产业界的产能目标与愿景,短期内的实际出货量与前线部署比例存在差异。媒体与智库因此对“谁能在无人机战争中取得长期优势”有不同判断,但普遍共识是:无人机正把战争的耗费、战术与后果都推向新的尺度。
结论与趋势判断:若俄罗斯维持并扩张其无人机生产线,乌克兰与其援助方需同时在三条线上加速应对——大幅扩充分布式、低成本且可快速替换的拦截手段(例如激光、短程拦截网、电子战与廉价防空弹幕);确保关键基础设施韧性与冗余;以及保持稳健的国际供给链和财政支持。短期内,无人机的“数量优势”将继续成为俄罗斯对乌克兰发起饱和式攻势的重要筹码,但长期胜负仍取决于双方在制造、补给、战术创新与国际政治支持上的持续较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