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3日是第26个“世界急救日”,今年主题为“急救与气候变化”。当前全球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成为急救技能的“新战场”。江苏省中医院急诊科副主任中医师黄洋强调,掌握正确急救知识不再是“附加技能”,而是现代人必备的生存素养。
溺水急救
救援者需先确保自身安全,再将溺水者救上岸。若溺水者无心跳呼吸,立即清除其口鼻异物、开放气道,按30次胸外按压(深度5~6厘米,频率100~120次/分钟)加2次人工呼吸的比例循环进行心肺复苏,直至120抵达。若溺水者有呼吸和心跳,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呕吐物误吸,注意保暖并尽快送医。
中暑急救
立即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或有空调的房间,让其平卧并解开衣领、腰带等束缚衣物。用湿毛巾或冰袋敷患者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部位加速散热,少量多次给患者喂服凉白开或淡盐水。若患者症状无改善、体温持续升高或出现抽搐、昏迷,立即呼叫急救人员送医。
触电急救
应立即切断电源,若无法关闭电源,用干燥木棍、竹竿、橡胶制品等绝缘物品将触电者与电源分开,切勿直接用手拉扯。将触电者转移至远离电源的干燥安全环境,判断其生命体征,无生命体征则立即心肺复苏并拨打120。若触电者有电击伤创面,用干净纱布或毛巾覆盖伤口,等待专业医护处理。
骨折与外伤急救
如果遇到疑似骨折的情况,不要随意搬动伤员,就地用木板、树枝、硬纸板等制作简易夹板,固定范围需超过骨折部位上下两个关节。
有外伤出血时,较小伤口用干净纱布或毛巾按压5~10分钟止血;较大伤口或动脉出血,采用指压止血法(手部按桡动脉、小臂按肱动脉、大腿按股动脉等),并尽快用绷带或布条包扎。
心跳呼吸骤停急救
“心跳呼吸骤停堪称临床上威胁生命的‘终极急症’。” 黄洋医生强调,其核心表现可概括为 “三无”:无意识、无心跳、无呼吸。普通人可通过简单方法快速(5~10秒)识别——呼喊并轻拍患者双肩判断是否有意识;触摸颈部的颈动脉搏动判断是否有心跳;观察胸部是否有起伏、贴近口鼻感受是否有气流判断是否有呼吸。
“一旦确认心跳呼吸骤停,必须立刻行动,抢救的核心就是‘分秒必争’。” 黄洋医生明确指出,应立即在现场开展高质量心肺复苏(主要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与口对口人工呼吸),同时让身边其他人立即拨打 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支援。他特别提醒,大脑对缺氧的耐受极限仅为4~6分钟,且脑细胞一旦坏死便不可再生,患者也可能进入“植物人”状态。
针对突发心跳骤停的原因,黄洋医生解释,绝大多数心跳骤停都与心脏疾病相关,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因此,他特别警示两类人群需提高警惕:一是已确诊心脏病的患者;二是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吸烟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的人群。
来源:扬子晚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