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长在洗脸、擦汗这种“寻常事”上下了不少功夫,生怕孩子脸上长痘痘、出红疹,可偏偏孩子眼睛边老是鼓个包,看着像个“熟了的芝麻粒”,一碰还疼得直掉眼泪。
这小东西,反反复复地长,难道只是上火?真相比想象中严重——这种毛病,叫麦粒肿,严重甚至能引发颅内感染,而罪魁祸首,往往是家长对待它的一个“好心办坏事”的老习惯。
麦粒肿,说白了就是眼睑边的一个化脓包,像长在眼皮上的“青春痘”,但它不是皮肤问题,是眼睑腺体的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
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这是一种“哪儿脏往哪儿钻”的细菌,特别爱在孩子不注意卫生的眼皮上“安家”。
说起来,孩子得麦粒肿并不稀奇,可一旦总是反复发作,就得警惕了。一个五岁的孩子,眼睛边三天两头肿一个包,起初家里人以为是上火,就用板蓝根、金银花冲水喝,甚至还贴了几次眼贴,想着不就一颗小疙瘩嘛,忍忍就好了。
可几天后,孩子不仅眼皮红肿,还开始发烧、头痛,整个人蔫得不行。这时候家长才慌了,赶紧送去医院检查,结果竟然发展成眼眶蜂窝织炎,需要住院打抗生素。医
生当时就提醒:麦粒肿处理不当,感染可能沿着血管蔓延,引发更严重的颅内感染,特别是小孩子,抵抗力差,风险更高。
那为啥孩子老是得麦粒肿?各种原因里,家长一个常见的“习惯性动作”反而成了帮倒忙——用手去挤!很多人看到孩子眼皮上鼓个包,那么明显的脓点,不挤掉怎么会好?
问题就出在这儿。眼睑周围血管丰富且与颅内静脉相通,乱挤容易把细菌推到更深层,甚至进入颅内。
这不是危言耸听,医学上确实有“危险三角区”这一说法,指的就是从鼻根到两侧口角的区域,挤压感染后引发颅内静脉炎甚至脑膜炎的例子并不少见。
而孩子反复得麦粒肿,除了免疫力差、接触脏手脏毛巾外,还有一个被忽视的原因:眼睑清洁不到位。尤其是长期带着分泌物的眼屎、揉眼习惯、甚至家里宠物接触眼部,都会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而家长不重视这些生活细节,反而总想着“上火了凉一凉”,结果该擦的不擦,该清的不清,麦粒肿当然反复来报到。
一些家长喜欢给孩子用偏方,比如用母乳滴眼、涂牙膏、敷蒜泥、热毛巾反复按压,这些方式不但没用,反而增加感染机会。特别是热敷,如果脓肿未成熟或已经红肿加剧,盲目热敷会加速炎症扩散。
热敷不是不能用,而是得看时机和方法。早期红肿未化脓时,每次5-10分钟的温热毛巾敷敷眼皮,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帮助吸收;
但到了发脓阶段,就该避免刺激,防止脓液破溃扩散。不要自己判断热敷时机,有问题就该让医生看看。
再说到治疗,很多家长喜欢去药店随便买点眼药水滴滴,觉得麦粒肿就是“眼睛上火”引起的。这时候若用错药,不仅无效,还可能掩盖症状延误病情。像含激素的眼药,有时候能暂时消肿,但长期使用副作用大,而且不能根治细菌感染。
正确的处理方式是:初期找医生开具抗生素类眼药水或眼膏,配合物理治疗,比如温热敷;严重或脓肿成熟者,需考虑切开引流,避免感染扩散。
有些家长会问:“是不是孩子体质差才总得?”其实不是。有研究显示,反复麦粒肿和慢性睑板腺功能障碍、眼睑清洁不良密切相关。尤其是油脂分泌旺盛、睫毛根部卫生差的小朋友,更容易被细菌盯上。
还有一种情况也要注意:如果孩子除了麦粒肿,还经常有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眼屎多、揉眼频繁等问题,这些慢性炎症反复刺激眼睑腺体,也会增加感染几率。
那是不是只要注意卫生就能一劳永逸?当然不是。孩子天性活泼,手到处摸、眼睛又敏感,防不胜防的前提下,家长能做的,是建立起日常的“护眼习惯”:勤洗手、避免揉眼、毛巾定期消毒、枕巾勤换、减少共用洗漱用品。
另外要特别注意的一点是:不要随便给孩子服用消炎药或抗生素,尤其口服药物,一定要听医生的建议。
有时候家长觉得“消炎药吃几天好了”,但实际上只是症状缓解,细菌并没完全清除,这时候停药容易造成“假好转”,菌群耐药、反复感染就跟着来了。
还有一种情况也值得一提,如果孩子得的不是普通麦粒肿,而是“霰粒肿”,那就不是感染,而是睑板腺堵塞后形成的无菌性囊肿。
这两种病长得很像,但处理方式完全不同:霰粒肿早期可以热敷观察,后期若无改善,需手术切除,而不是抗生素治疗。
所以说,孩子眼皮上鼓个包,别自己乱判断,别想着挤一挤、抹点膏就完事。一不小心,一个眼皮上的小包,可能变成住院的大事。
最后要提醒的是,再小的感染,只要在“危险三角区”,都不能掉以轻心。孩子的眼睛不是试验场,家长的“经验”处理,更不是万能钥匙。
声明: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参考文献: [1]黄建忠,陈胜,李文波,等.麦粒肿的规范诊治[J].中华眼科杂志,2020,56(11):824-828. [2]张晓峰.儿童麦粒肿反复发作与眼睑清洁的关系分析[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22,40(02):123-126. [3]刘颖,王丽.儿童眼睑感染处理的临床经验[J].临床眼科杂志,2021,29(05):345-34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