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平时聊起“哪个地方日子过得紧点”,甘肃、黑龙江、广西这三个省总容易被提到。不是故意贴标签,是身边不少来自这三省的朋友,都有过类似的吐槽:“老家想找个月薪5000的正经工作,比考驾照还难”“明明有好山好水好特产,咋就卖不上价?”
今天不扯那些“人均GDP”“产业结构”的硬词,就用咱老百姓能听懂的话,聊聊这三个省的“难”,还有现在慢慢冒头的“机会”。
甘肃:守着好资源,却怕“破坏饭碗”
甘肃朋友最常说的一句话是:“我们那不是穷,是不敢随便折腾。”
你想啊,甘肃多山多河,祁连山是国家的生态屏障,黄河从这过,为了保护这些,不少能赚钱的活儿都得“收着来”。比如以前村里有人靠挖煤、炼铜谋生,现在为了护着祁连山,不少矿场关了;想在黄河边建个加工厂,环保要求卡得特别严——不是不想搞产业,是得先保住“绿水青山”这个大前提。
而且甘肃的活儿,大多是“卖原料”的苦差事。比如定西的土豆、天水的苹果,收下来要么拉去外地做加工,要么只能摆摊卖,一斤赚不了几毛钱;就算搞点工业,也是帮人炼金属、发风电,大头利润都被外地企业赚走了,本地人能拿到的,也就是点辛苦钱。
不过现在也有变化了。去年去酒泉,看到山上全是太阳能板,村里有年轻人去光伏电站当运维,一个月能拿4000多,不用再背井离乡去打工;天水现在也搞电商,有人把苹果做成脆片、果酱,网上一卖,价格翻了好几倍——慢慢找到“护着生态还能赚钱”的路子了。
黑龙江:留不住人,再好的“家底”也难盘活
黑龙江的朋友聊老家,绕不开的话题是“人走了”。
我发小是哈尔滨的,说他高中同学里,十个有八个去了南方:“不是不想留,是老家除了公务员、老师,就剩石油厂、粮库的活儿。年轻人去石油厂,要么倒班累得慌,要么工资就3000多;想搞点新潮的,比如开个网红店、做直播,连个像样的供应链都没有。”
而且黑龙江最拿得出手的“粮食”,也没赚着大钱。家里种玉米、大米的亲戚,每年秋收完,只能等着粮贩子来收,一斤玉米就赚一毛多;想把大米包装成“东北好米”卖,没工厂、没渠道,最后还是被外地商家收走,贴个牌就卖贵好几倍。
但今年冬天去哈尔滨,明显感觉不一样了。冰雪大世界火了之后,中央大街上全是游客,发小的表哥开了家民宿,冬天三个月赚了以前一年的钱,还雇了村里的人打扫卫生、做饭;现在也有人把玉米做成爆米花、把大米磨成粉做糕点,网上卖得特别好——原来“老本行”换个玩法,也能赚钱。
广西:挨着“富邻居”,却没跟上“脚步”
广西朋友总说:“我们离广东就一步之遥,却没沾上多少光。”
你想啊,广东有那么多工厂,广西本可以接些活儿,但大多是“组装”的苦差事——比如把广东运来的零件拼成玩具,一个月赚3000多,还没广东的工资高;想搞点自己的产业,比如柳州的汽车,以前大多是造货车,赚的是“薄利”,直到近几年开始造新能源汽车,才慢慢有了名气。
而且广西的“好东西”,也没卖对地方。桂林的米粉、南宁的沃柑,在本地卖得便宜,运到外地要么坏了,要么被中间商加价;桂西的县城更明显,街上开店的多是卖农资、日常用品的,想找个连锁奶茶店、服装店都难,年轻人想创业,都不知道从哪儿下手。
不过现在也在变。柳州的新能源汽车厂越开越大,不少年轻人去当工人,管吃管住一个月5000多,不用再往广东跑;北部湾港现在也热闹了,有船把广西的水果、矿产运到国外,老板们赚了钱,也在本地开了更多工厂——慢慢跟上“富邻居”的脚步了。
其实这三个省,从来不是“没家底”:甘肃有生态、有能源,黑龙江有粮食、有冰雪,广西有区位、有特产。以前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活法”,现在慢慢摸着门道了——有人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有人把特产卖向了全国,村里的路越修越好,快递也能送到家门口了。
可能不会一下子就“富起来”,但看着这些变化,就觉得有希望。你身边有来自这三省的朋友吗?他们老家现在变化大吗?评论区聊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