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5日,摩根士丹利(以下简称“大摩”)举办宏观策略闭门会,邢自强(Robin)、Laura、蔡志鹏博士及亚洲经济学家JoNathan等核心团队成员,围绕中国当前“流动性驱动牛市”的可持续性、外资参与态度、短期政策托底方向及中长期制度改革路径展开深度讨论,为投资者拆解市场核心矛盾与未来机遇。
一、市场核心矛盾:流动性“水流”与基本面的背离
当前中国股市呈现显著的“流动性主导”特征,被大摩团队定义为“水流”行情——保险资金、机构资金从债券向权益资产迁移,居民定存也出现向非银产品转移的早期迹象。数据显示,过去两个多月居民定存迁移规模约8000亿元,虽节奏温和,但已显现资产配置切换的趋势。不过,这一行情与宏观基本面形成明显背离:2025年7-8月经济数据持续疲弱,8月社会零售总额、工业产出、固定资产投资均低于市场预期,CPI同比-0.4%、PPI同比-2.9%,通缩压力仍未缓解,三季度、四季度经济同比增速预计回落至4.5%甚至更低。
邢自强强调,当前监管政策对股市的定位是“提供护栏而非刹车”,既防范短期市场拥挤与亢奋,也着力夯实长期制度基础。但“水流”的持续性终究需从“流动性驱动”转向“盈利改善+制度驱动”。若缺乏基本面支撑与制度突破,仅靠流动性催生的行情难以长期维系,而打破通缩、修复企业盈利,既是当前市场的核心诉求,也是政策发力的关键方向。
二、外资态度分化:欧美“冷热不均”,整体处“萌芽期”
大摩团队通过近期欧美路演,直观感受到海外资金对中国本轮牛市的态度差异,整体参与度仍处于“萌芽阶段”,后续流入取决于企业盈利改善与制度改革进展。
(一)欧洲长线资金:观望为主,偏好印度、拉美市场
邢自强刚结束欧洲(法兰克福、伦敦)路演,尽管欧洲投资者对中国市场保持基础关注(部分投资总监克服伦敦地铁罢工、通勤两小时的不便参会),但长线资金整体“按兵不动”。核心原因有二:一是2022年俄乌冲突后,欧洲资本对中国的地缘政治顾虑加深,即便认可2024年9月以来中国市场的优异表现,当前配置也仅维持“中性水平”,未形成“错过中国不可行”的紧迫感;二是认知偏差,欧洲长线资金传统上聚焦中国传统行业(大消费、互联网电商),对当前AI赋能、新消费、创新药等新兴产业热点缺乏深入理解,反而对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表现出加仓热情。
不过,欧洲对冲基金态度相对灵活,关注“抗通缩主题”——如出海行业、AI相关新兴领域,采取“自下而上选股”策略,但未在指数层面增加中国配置,难以带动大规模资金流入。
(二)美国投资者:热情升温,2021年后最高级别兴趣
与欧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Laura在美国东西海岸十天路演中,感受到美国投资者对中国市场的兴趣“创下2021年以来新高”:90%以上的对冲基金、共同基金、量化基金等各类投资者,明确表达了进一步配置中国股票资产的意愿。这一转变源于三重认知升级:
其一,中国科技竞争力获认可。美国投资者认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高端制造、生物科技药物研发等领域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DeepSeek等AI大模型的突破更印证了创新实力——若要布局这些高增长领域,“不投资中国已无可能”。
其二,政策方向获肯定。美国投资者认可中国过去9-12个月的政策逻辑:既展现对资本市场的“呵护心态”,也通过反内卷、房地产去库存等举措释放积极信号,认为本轮牛市“可持续时长更长”。
其三,地缘风险溢价下降。中美贸易谈判的阶段性进展,让美国投资者认为“中美关系极度恶化的概率大幅降低”,过去制约投资决策的“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得到缓解。
不过,美国投资者的“配置行动尚未跟上意愿”。一方面,过去四五年美国投资人对中国市场“远离较彻底”,对中国新业态、新公司的研究仍需时间;另一方面,当前全球公募基金对中国仍处“低配状态”,仅亚洲除日本(AXJ)基金对中国配置显著增强——物理距离更近的亚太投资者,对中国结构性变化的感知更直观,也更倾向通过分散投资规避美元走弱风险。
三、短期政策托底:地方债置换成关键,规模或达1万亿
面对经济数据疲弱,大摩团队判断,三季度GDP公布后(9月底至10月),新增托底政策大概率出台,核心方向是“地方债务重组置换”,以打破“财政紧缩-信心走弱”的负反馈循环。
市场此前传言“用长期低利率政策性银行贷款置换地方政府应付账款”,邢自强与蔡志鹏博士均认为,这一举措并非“会计划转”,而是“将死钱变活钱”,具有乘数效应。尽管政策尚未定稿,且存在“政策性银行资本金”等争议,但“办法总比困难多”。若初期置换规模达1万亿,其对经济的拉动效应与此前预判的“5000亿-1万亿新增刺激”相当,能有效缓解地方政府债务压力,改善企业资产负债表(地方政府欠款规模或超5万亿,甚至达10万亿,已对营商环境形成制约)。
不过,大摩团队也强调,地方债置换等短期政策仅能“托底经济”,难以彻底摆脱通缩。要实现经济根本性改善,仍需依赖中长期制度改革——十月下旬四中全会将审议的“十五五规划纲要”,被视为关键突破口。
四、中长期破局:十五五规划“2个30”目标与社保改革
大摩团队早在2025年4月(美国发动全球贸易战、欧盟彷徨之际)便提出,十五五规划可通过“2个30”目标实现中国经济结构性转型,而“社保统筹改革”是实现目标的核心抓手。
(一)“2个30”目标:开放与消费双突破
第一个“30”聚焦“高水平开放”:对美国以外国家的关税降至0、对民企与外资的准入限制降至0、对产业补贴降至0。这一举措旨在从供给侧“反内卷”,通过市场化整合修复企业ROE,同时提升中国市场对全球资本的吸引力。
第二个“30”聚焦“消费扩容”:到2030年,中国内需消费市场在现有基础上增加30%,规模达10万亿美元,增量相当于“再造一个美国进口市场”。通过内需扩张弥补美国保护主义造成的全球需求缺口,为中国及欧亚经济体企业提供新增长空间。
(二)社保改革:撬动消费、破解结构失衡的“一石二鸟”之策
蔡志鹏博士指出,当前中国社保体系的核心问题是“风险共担不足”与“再分配不足”,这直接导致家庭预防性储蓄高企、消费意愿低迷——农村居民月养老金仅百元左右(远低于农村低保),大病医保自付比例高,“因病致贫”风险仍存,农村居民与城市流动人口储蓄率显著高于正常水平。而社保再分配功能薄弱,财政对高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反而更高,进一步加剧贫富差距。
大摩团队测算,若用五年时间将农村居民养老金提升至每月1000元(略高于低保),财政额外压力约占GDP的1%。短期或因“资源从投资向消费转移”对总需求有轻微冲击,但长期来看,社保改革的效益显著:一是能“可持续促进消费”,学术研究与跨省份数据均显示,社保完善度与消费占GDP比重呈正相关;二是能改善人力资本积累,缩小城乡儿童健康与教育差距;三是为经济转型“托底”,如缓解AI落地可能引发的失业阵痛。
蔡志鹏强调,最优社保改革需“统一城乡社保差距”:让第一支柱(基本社保)充分发挥风险共担与财富再分配功能,第二、三支柱(企业年金、个人养老金)作为补充,尊重收入差异与个人选择。若十五五规划能明确社保改革路径,将推动当前“流动性水流”转化为“结构性制度流”,为牛市提供长期支撑。
五、日本市场联动:政局变化与全球流动性的潜在影响
除中国市场外,大摩亚洲经济学家JoNathan还分析了日本政局变化对全球流动性及资产配置的影响。日本自民党总裁选举定于2025年10月4日,民调领先的前经济安保大臣高市早苗若当选,政策或更偏宽松:可能推出现金补助、增加基建投资,并将食品消费税从8%暂降至5%。尽管市场担忧财政赤字,但日本真实赤字已降至2008年后新低,担忧或偏悲观。
货币政策方面,日本央行年底前加息概率较低——当前通胀主要由供给端与货币贬值驱动,需求端压力温和,企业盈利增速放缓,且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大摩预计2025年12月底前美联储将降息3次,2026年1月再降1次)。随着美元走弱,日元或升值至合理估值(1美元兑139日元)。
股市方面,日本股市虽创新高,但与美股的估值差仍远高于过去十年均值,存在估值修复空间,内需型成长股、国防及投资相关行业,以及受核能源政策利好的板块值得关注。
六、总结:牛市可持续性的三大观测指标
大摩团队认为,当前中国牛市的核心矛盾是“流动性动能”与“基本面压力”的博弈,未来可持续性需重点关注三大指标:一是短期政策落地节奏,尤其是地方债置换的规模与执行效果;二是十五五规划对“2个30”目标及社保改革的明确程度,这是“水流变制度流”的关键;三是企业盈利修复进度,特别是A股能否跟上“名胜中国指数”(连续三季度业绩符合预期)的步伐,在三四季度重回业绩符合预期轨道。
对于投资者而言,海外资金的“分化态度”也提供了布局线索:欧洲长线资金观望下,可关注抗通缩的新兴产业与出海板块;美国资金“配置意愿升温”下,港股及海外上市的中国优质企业或先受益;而日本市场的宽松预期与日元升值潜力,也可能对全球资产配置产生联动影响。
未来一个月,四中全会对十五五规划的审议、中美贸易谈判进展、美联储降息节奏,将成为影响市场走向的核心变量。大摩团队强调,唯有政策托底与制度改革双轮驱动,才能让中国牛市从“短期流动性行情”走向“长期价值行情”。关注公众号【新青年馆】第一时间获得推送。
该图片可能由AI生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