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年前,从业三十多年的老兵曾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情:几个基层部门的领导向最高层反映,说自从ERP、PLM、MES、MDM等系统集成之后,部门的效率明显降低了,比如说在ERP中创建生产订单的时候,由于上游PLM系统中的BOM搭建不及时,而且错误很多,不能用,还得在ERP中一个一个修改,浪费时间;没有ERP传来的生产订单,MES中的生产作业计划就无法编排,耽误生产;由于MDM中物料的属性很多,还得花时间精力去补齐,还不如不要MDM中的主数据呢。所以,问题就出在这几个系统集成了,如果把这几个系统断开,那么生产效率就能大大提高。后来,最高层听取了基层的意见,认为问题出在信息化部门,责令老兵将这几个系统彻底断开,让基层轻装上阵,提高效率。
后来,老兵含泪将这几个系统彻底断开了----之所以说是“含泪”,是因为把这几个系统集成到一块儿,曾花费老兵一年多时间和无数精力,集成之后,又花费了将近两年多时间去磨合,想着用这个办法统一数据源,打破“部门墙”,将原本割裂的部门目标捏合到一起,提高效率,眼看已经磨合得差不多了,不料一声令下,又彻底断开,几年的功夫白费了不说,还让已经变薄的部门墙又厚了起来,有些甚至坚如堡垒了,怎能不令人痛彻心扉呢。
又过了两年,领导回过味儿了,感觉这几个系统断开之后,效率没有提高,又责令老兵想办法将这几个系统再次集成到一块儿。老兵身在屋檐下,怎敢不低头,再说都是为了稻粱谋,那就再集成吧。可惜的是,物是人非,当年很多跟老兵一起摸爬滚打的弟兄们很多四散了,基层几个既懂业务也懂信息系统的关键用户也流失了,想把这几个系统集成到一起,难度和以前相比,实在太大了。如今貌似已经在技术上部分实现了集成,但实际上,流程与数据很多依然割裂,数据的质量也不高,信息系统的效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企业的效率也没有提高,真令人感慨万千。
突然间就想起了刘过的“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也想起了李清照的“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如今复盘,这是一个拍脑袋决策,朝令夕改,没有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典型案例。搞信息化就怕这种瞎折腾,浪费资金、时间和精力不说,还让好不容易建起来的信息系统成了“花架子”,成了让领导参观的“道具”。
究其原因,是因为很多领导没有意识到数字化转型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项目,更是一场战略、组织和文化的深刻变革,必须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恒心和耐心。如果一个企业在搞数字化转型的时候,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就不要搞了,不仅所费不赀,甚至还会沦为笑柄。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老规矩,说三点,一是“一张蓝图”指的是什么?二是为什么“一张蓝图”必须“绘到底”?三是如果没有恒心和耐心,为什么说就成了“花架子”了?
第一,“一张蓝图”指的是什么?
以老兵的理解,“一张蓝图”指的就是一份清晰的、达成共识的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和战略定力。它回答的是“为什么转型?”“转向哪里?”“如何转型?”等根本性问题。
要把“一张蓝图”说清楚,需要从三个层面理解:
首先,它不是技术方案,而是业务战略。“蓝图”指的是与企业的核心目标和市场定位紧密结合的战略目标,而不是一堆软件和硬件的采购清单。
其次,它提供了统一的方向和语言。在一个企业中,不同部门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诉求可能完全不同。如果没有统一的蓝图,各部门会自说自话,各自为战,搭建各自的系统,形成新的“数据孤岛”和“业务烟囱”,使得整体协同效率不升反降。
最后,它定义了未来的业务模式。蓝图需要描绘出未来的业务是如何运作的,客户需求是如何被实现的,数据是如何驱动决策的。没有这个终极目标,所有的努力都会迷失在零散的项目中。
第二,要数字化转型,为什么一张蓝图必须“绘到底”?
数字化转型不是百米冲刺,而是马拉松,比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张蓝图“绘到底”就意味着企业不仅要投入资金、时间和精力,而且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长期主义。数字化转型投入巨大,回报周期长,短期内可能看不到显著的财务回报,甚至会遇到阻力、混乱和暂时的效率下降。最高层如果不能坚持长期主义,没有坚定的决心,没有持之以恒的恒心和耐心,总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急于求成,肯定不会成功。
二是要克服组织的惰性与阻力。数字化转型不是小改小革,而是一场革命,会改变原有的权力结构、工作习惯和利益格局,必然会触及一部分部门和一部分人的“利益”,引发抵触情绪。没有持之以恒的决心和强有力的推动,就会被旧有的组织文化稀释和同化,最终流于形式。
三要持续投入与迭代。数字化技术、市场和客户需求在不断变化,蓝图本身也需要动态调整和迭代。“绘到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要在转型大方向上坚持,在技术细节上优化,在资金、时间、精力的投入上持续。它要求企业有耐心和韧性,不断学习、试错、优化,而不是指望上个系统就一劳永逸。
第三,如果没有恒心和耐心,为什么说数字化转型就成了“花架子”了?
如果缺乏“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数字化转型通常走不远,起初轰轰烈烈,最后偃旗息鼓。就像孔尚任在《桃花扇》中描述的:“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一般来说,“花架子”都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技术堆砌,业务脱节。买了一大堆先进的软件和平台,但业务部门不会用、不想用,或者用了之后发现与实际工作流程格格不入。系统成了摆设,业务依旧老样子。
二是数据孤岛,用不了。各个系统之间彼此割裂,数据无法打通和共享,号称要“数据驱动决策”,但连基础数据的一致性都无法保证,数据分析的结果毫无价值,甚至误导决策。
三是系统碎片化,缺乏协同。只有零散的“数字化项目”,没有贯穿业务的“数字化主线”,端到端的流程没有打通,市场、供应链、生产、客户管理等系统各自为战,用户体验很差。
四是只有“数字化”,没有“转型”。仅仅是把原有的线下流程原封不动地搬到线上,没有利用数字技术对业务流程进行重构和优化,效率的提升微乎其微,没有产生任何颠覆性的新价值。
总而言之,数字化转型就像盖房子,“一张蓝图”就是这栋房子的整体建筑设计图,包括主体结构、水电、暖气、网络、功能布局、硬装软装等;“绘到底的决心”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要按照图纸施工到底的意志,无论遇到资金、工期还是施工难度的挑战,都不轻易修改核心设计。如果没有蓝图,施工队就会各自为战,水电工、泥瓦工按自己的想法来,结果可能就是虽然用了最好的砖和水泥,但房子结构不稳,线路混乱,根本无法入住;如果没有决心,看到花钱多、进度慢,就随意改图纸,或者干脆放弃,那最终只能得到一个烂尾楼,之前所有的投入都会打水漂。
因此,“没有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所有的数字化转型都是花架子”这句话的精髓在于:数字化转型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战略的清晰和执行的坚定,所谓的技术只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工具和手段,没有战略决心,再好的技术也只会沦为昂贵的“花架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