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朋友圈和社交媒体上,“原生家庭”成了年轻人讨论的高频词。无数人在深夜写下长篇大论,诉说成长过程中的创伤、委屈和遗憾。仿佛一夜之间,对父母的“恨意”成了一种心照不宣的共鸣。
这代年轻人,活得确实矛盾。
一边在父亲节、母亲节刷屏表达爱意,一边在匿名平台吐苦水:父母的控制欲、不理解、永远达不到的期望、永远得不到的肯定……甚至有人说:“我恨他们,虽然我知道他们爱我。”
现实中,有的家庭温馨有爱,有的家庭冷若冰霜,但大多数家庭,可能就像一碗温水——谈不上多烫,却也从未沸腾过。就是这种“中规中矩”,让很多孩子长大后,回过头看,总觉得“差点什么”。
恨意不是凭空来的,它往往源于一次又一次的“比较”。
同学穿名牌鞋,你穿的是市场里挑来的;朋友毕业父母就给买了房,你得自己攒首付还得反哺家里;别人家的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你家却只有“听话”和“出息”这类词。
你开始怀疑:他们是不是不爱我?还是他们根本不懂得怎么爱?
02
我曾经认识一个女孩,她非常优秀,但内心一直有个洞。
她从小被教育“要省钱”、“别惹事”、“哭就是脆弱”。大学时她想学设计,父母非让读会计,因为“稳定、好找工作”。她妥协了,但之后的每一天,她都觉得自己在过别人的生活。
工作后她很少回家,每次通话都不欢而散。她说:“我恨他们决定我的人生,却不为这个决定负责。”
直到有一天,她父亲生病住院。她在病床前听到她爸和老朋友的对话:“我这辈子没什么大本事,就希望女儿稳稳当当的,别像我一样东奔西跑还没赚到什么钱。”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父母不是要控制她,而是怕她吃亏。他们把自己认知里最好的东西都给了她,哪怕那并不是她想要的。
03
从心理学角度看,恨父母,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觉醒”。
它意味着你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开始质疑过去被设定好的一切。你意识到,父母不是神,他们会错、会有限制、会有私心。
你失望,是因为你终于看清了他们——也终于看清了自己。
有些父母,确实给孩子带去了伤害。比如情绪不稳定、言语打击、偏心、忽视,甚至暴力。这些行为,无论如何都不该被美化或原谅。
但也有一些父母,他们已经尽力了。他们可能没读过什么书,没见过多大世界,他们唯一懂的“爱”的方式,就是让你吃饱穿暖、供你读书、叫你别走弯路。
他们的爱,有,但不够好。
04
很多人说:“既然生了孩子,为什么不学怎么做好父母?”
这话没错。但我们也得承认,不是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条件和意识。我们的父母那一代,很多人自己都没被好好爱过,又怎么懂得如何爱孩子?
他们可能从小就吃苦、辍学、打工、养家。对他们来说,“活着”已经是第一要务,“心理成长”、“情感支持”这些词太遥远了。
这不是为他们开脱,而是帮助我们理解:父母的局限,往往是时代打在身上的烙印。
05
恨父母,其实也是不肯放过自己。
你把“不幸”归因于他们,就等于交出了人生的主动权。仿佛只要他们不改变,你就永远无法幸福。
但真正长大,是从“恨”转到“我该怎么办”开始的。
你不需要原谅,但你可以选择放下。你不需要认同,但可以试着理解。你不是要和他们和解,而是要和自己和解。
06
最后讲一个故事。
一个男生从小被父亲打击式教育,很少得到表扬。他变得自卑、敏感,一直活得很压抑。他恨他父亲,甚至很少回家。
直到他自己当了爸爸。有一天他突然发现,他居然也在用类似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一刻他愣住了。
他意识到,恨并没有让他摆脱父亲的影响,反而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
他开始主动学习育儿知识,找心理咨询,尝试打破这个循环。他仍然没法“爱”他父亲,但他决定终止这种模式。
他说:“我不想我的孩子以后也恨我。”
07
所以,为什么很多年轻人恨父母?
因为比较,因为受伤,因为失望,也因为觉醒。
但恨不是终点,它只是一个开始。你可以继续恨,也可以选择超越它。
真正成熟的人,不是不恨了,而是不再被恨捆绑。他们看清了父母的局限,也看到了自己的可能。
你永远无法改变父母,但你可以重新养育自己。
这不是心灵鸡汤,而是一场真实的成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